游客
题文

(三)议论文阅读(13分)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阿 明
①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②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对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企图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的优秀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③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最后他都会让答案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劲,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④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惟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⑤自卑对人生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因为觉得在他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搞掂一切;奸商之所以泯灭天良牟取暴利,不过是由于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对付国家的政策、法律……这些人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却毁了他们。
⑥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到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决不可能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选自《时文选粹》第二辑)
、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本文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B.自卑的意义只有一个方面,即它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C.贪官和奸商之所以无所顾忌,是因为他们觉得人要自卑不要自信。
D.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自信的重要性。

、第② 段所列举的是正面论据还是反面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内容。(3 分)
、选文第③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自卑的理解。(2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余显斌的《独行玉器行》,完成下列各题。

①丰阳玉色泽光润,入手清凉,雕为小件,千金难(甲:买、求),很是红火。但是,此玉和当地一种荧光石极为相似。因此,就有玉匠以荧光石为之。

②王独行却不。王独行是丰阳著名玉匠,秉承祖业,开一家玉器行,不大,所有玉器均为手工雕琢。玉器行的职员,全部是自己的弟子。

③王独行规定,在他门下,不学满三年手艺,不许出师。王独行还特别规定,不许以荧光石充玉,否则,开除出师门。因此,“独行玉器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人们说,买王独行的玉器,放心。

④王独行还有第三条规定,弟子出师,一般不许离开自己的玉器行。因为,他担心没有自已把着,弟子们没了紧箍咒,会胡来的。这样,不只是坏了自己名气,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当然,有弟子一定要出去单干也可以,必须通过考验,合格才行。至于考题,是临场发挥的。

⑤好在,一直没弟子愿意离开他,毕竟,借得大树好遮阴,更何况师父对他们一个个如自己的儿子。因此,第三条规定一直闲搁着。

⑥可是,也有例外。这人,就是曾白。曾白投到王独行门下,苦心钻研,手艺日进。

⑦一日,王独行雕一棵玉白菜,即将完工,菜叶上,一块玉石一崩,掉了,出现一块黑斑。王独行呆望半天,不知如何是好,继续雕琢吧,这个黑斑,会破坏白菜美感;放弃吧,这么大一块玉石就糟蹋了。

⑧他叹口气,走了出去。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他都会去茶室,泡一壶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想,究竟有没有挽回的方法。一壶茶喝罢,他想,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

⑨他走进作坊,玉白菜仍在案上,黑斑没了,上面趴着一只蝉,身子黑亮,薄翼如烟。他走近了,蝉竟不飞,仔细一看,竟然是用黑斑雕成的。

⑩这蝉,是曾白雕的。

⑪他少有地一笑:“小子,你出师了。”曾白眼睛一亮:“师父,真的?”王独行点着头说,明天,他就是“独行玉器行”的正式员工,可以加工资了。曾白却说,想离开这儿,自己开玉器行。

⑫王独行愣了一下。“那就准备接受考试吧。”曾白忙说:“请师父出题。”王独行笑笑:“急什么?早着呢。”

⑬几天后,王独行生病住院,将玉器行暂时托给曾白管着。一天,工商局的周局长来了,在玉器行转了一圈,对迎接他的曾白说。刘县长半个多月后过生日,县长喜欢丰阳玉器,自己想弄一件作为礼物相送。曾白建议,祝寿要应景的,自己细心雕琢一件,让周局长半个月后来拿。周局长点点头,转身离开。

⑭曾白回去,独自选料,设计,雕琢。

⑮半个月后,一件仙猴献桃的玉器出现在周局长眼前。一只猴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蟠桃,蟠桃白里透红,水灵灵的,周局长眼睛一亮,呵呵一笑,拿着玉器走了。

⑯当天,王独行回来,宣布曾白不能离开。“为啥?”大家不解。

⑰“考查不过关!”王独行说,“是我请周局长来索要玉雕的,这是一道考题。我一直(乙:告诉、告诚)大家,玉匠要人净心净,曾白如此做法,显然不合格。”

⑱但正说着,周局长赶来,微笑着说,“过关了,过关了!”王独行一愣,不解地望着他。

⑲原来,周局长拿回玉雕,用放大镜仔细一看,竟然是荧光石雕的。底座上隐隐有一行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为灵物,岂能贿官?”

⑳王独行听了,哈哈大笑。曾白问:“师父,我能离开了吗?”

㉑“不行!”王独行一(丙:挥、摇)手,“我老了,要退了,玉器行得有人主管。我决定,曾白上。”

㉒至于曾白以荧光石充玉,王独行说,应该的。

(选自《林中凤凰》,有删改)

(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王独行立下三条规定王独行雕玉白菜遇到黑斑,曾白  →王独行要为曾白加工资,曾白  →周局长“索要”玉器送县长,曾白  →王独行留曾白接管玉器行。

(2)依次填人文章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买、告诫、挥 B.求、告诉、播

C.求、告诫、挥 D.买、告诉、摇

(3)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的作用。

②请分别说说⑮和⑱段中周局长“笑”的内涵。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胡屠户的两段话,结合本文第③段划线句和第㉒段,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吴敬梓《范进中举》)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王独行对“以荧光石充玉”的态度都有变化,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设计,都是以“变”写“不变”,胡屠户和王独行的“不变”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毫不介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茶淡饭,“粗粝自如”。这些正是“自如”的高境。

③如今,生活的鼓点越裁越快,各种诱感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现实中,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④“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准则或信条。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守住心中的“常度”,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攒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虑状态。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的价值。

⑤“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魏寅)

(1)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②段列举《今世说》中的两则故事,顺序不能调换。请说明理由。

(3)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  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

阅读《泰州道情》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道情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南宋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所以也叫“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

②明代,道情开始在泰州地区流行。至清代,用当地方言说唱,并吸收了本地民歌的许多面调,成为泰州地方曲种之一,流传更为广泛。清道光时期,泰州一带有三位杨姓道情艺人,名噪一时,有“三阳(杨)开泰”之誉。后来逐步以泰州为中心,在江淮地区和沿江农村传布,称为“泰州道情”。新中国成立后,泰州成立了道情协会,有会员300余人。

③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賞,文人唱此显示高雅,劳动者唱此消愁解闷。曲调易学易记,爱唱者甚多,随着听众增多,出现了大批以此卖艺糊口的职业艺人。表演形式古老简朴,演唱时,渔鼓抓于左手弯内,右手击打鼓面,左手击打简板,打击一阵后便开始演唱,有时夹有道白,有时全是唱歌,无论走街成登台,马上便会引来男女老少驻足细听。

(节选自《泰州曲艺艺术),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完成填空。

“泰州道情”是泰州地方曲种之一,源于唐代的道曲,吸收了  的许多曲调,用  来说唱,以  为伴奏乐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加点的“同源异流”,形象地说清了全国各地的道情之间的联系。

B.第②段中加点的“之一”和“余”,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②段划线句,列举三位杨姓道情艺人名噪一时的例子,说明当时道情在泰州广泛流传。

D.第①段按时间顺序说明,第②段主要按空间顺序说明。

(3)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泰州道情广为流传的原因。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饺子记盛

谢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妥当,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选自2018 年2 月23 日《文汇报》,有删节)

(1)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4)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5)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

莫砺锋

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平均分配。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2017年南京的春季只有54天,还不足两个月。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3月23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历法上的“立春”(2月4日)晚了47天!但昨天(3月27日)南京的气温迅速升至27度,夏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红楼梦》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是如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

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对严寒、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不热的春、秋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春天的花卉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喜爱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

(选自2018 年4月4日《中华读书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A.历法上“立春”的日期一般是固定的,而从气象学意义看,春季开始的时间是变化的。

B.从气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今后南京的春天一定会来得更晚,变得更短。

C.《红楼梦》里贾府四位姑娘的名字证实了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很短促。

D.紫金山下的梅花、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等扎堆开放,是为了满足人们赏花的需求。

(2)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么作用?

(3)作者想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有怎样的用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