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4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因在白血病(血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指导下,1986年王振义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口服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转变为成熟的正常 细胞”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体内全反式维甲酸在核糖体上合成 |
B.“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这为“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转变为成熟的正常细胞”提供了理论思路 |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 |
D.相对于“放疗”“化疗”,口服全反式维甲酸的副作用大大降低 |
马和豚鼠的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A.生活环境不同 | B.着丝点的数目不同 |
C.DNA分子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同 | D.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
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个基因都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 |
B.DNA分之上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 |
C.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
D.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
生物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在于()
A.蛋白质的多种多样 | B.DNA分子的复杂多样 |
C.自然环境的多种多样 | D.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形式多样 |
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
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他所应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A.假说演绎法 | B.模拟实验法 | C.杂交实验法 | D.类比推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