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20℃玉米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曲线,对于曲线的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A.b点的位置不会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移动 |
B.在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
C.当植物缺镁时b点的位置将右移 |
D.当环境温度升高时c点的位置将向左上方移动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
B.人类活动常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岩体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
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
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
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一样 |
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其较为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 |
C.物种多样性增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 |
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为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是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气中处于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