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凝望红海滩
①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红得那么剔透,红得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②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③我曾向从事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步变红的。在其它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朝,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④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人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河,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道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前面,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⑤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⑥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心境的。
、第①段末尾,作者先说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后又说“很大很大”,前后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④段末尾说“人,更像一个人了”,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二句作赏析。
、本文的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或得到什么启迪?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完成小题19分
请别忽视校园琐事
①琐事,鸡毛蒜皮、零零碎碎,让人不屑一顾。但有时,琐事不容小觑。如今在校园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琐事”引发的纷争时有发生,严重的造成伤害事故甚至罪行。复旦学子投毒案前不久进行了二审,“因琐事不合,心生不满”自始至终都是当事人投毒行为的根源。而华政女生向老师泼沸水、高中生用锤子砸伤老师,这些事件从表面上看,也是一句话听不入耳,或是平日里被老师“管”得较多之类的“琐事”引发。
为什么琐事会酿成祸事?每个人的个性基础不同,有的人天生敏感、多虑,或是易怒、易冲动,或是固执、缺乏弹性。个性上的一些不足,使别人眼里的一些琐事,在他们眼里被放大、沉淀,成为积压在心底、不断膨胀的“负能量”。某一天、某个人、某件事,可能就会触发这种“负能量”,造成对自己或对他人的伤害。
③校园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频繁接触,朝夕相处,更容易产生“琐事”。特别是在一个寝室里,发生“摩擦”的概率更大。比如,有的学生习惯早睡早起,有的则相反。晚睡的学生不愿关灯,或是“煲电话粥”太大声,而早起的学生洗漱声音太响,吵醒还在睡梦中的室友。又如,寝室里使用饮水机,家境优越的学生不懂节省,用饮水机里的热水洗脸,而家境贫困的学生则为了省电,经常把饮水机插头拔掉……种种小事引发的不满情绪,如果一直积压在心里,自己不会化解,不愿意求助,别人也不给予重视,就可能酿成事端。
④对各类校园琐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而是应多一份关注,必要时积极干预。同学间不合,师生间不合,为什么会不合?怎样引导那些心灵易“受伤”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而不是固执地囿于自我判断之中?如果学生之间确实因为生活、文化背景差异太大而产生矛盾,能否通过换寝室等方式将他们隔开?这也是一种人性化处理方式。
⑤琐事往往不容易察觉,怎么办?有些大学就采用“心灵观察员”的方式,请班干部、寝室室长关注同伴有无心理困惑、不良情绪,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有些学校的班主任、思政课老师,运用各类载体开设“心灵热线”,倾听学生的烦心事,给予帮助和指引。这都是对学生负责、积极作为的方式。
⑥屠格涅夫说,“人的心灵是一座幽暗的森林”。但是,个性的不足并非不可改变,可以通过环境、教育来修补和健全。润物无声的心理关怀和辅导,就像一缕缕阳光,照进幽暗的“森林”。有时,可能就是老师的一次谈心、一个动作、一个神态,帮助学生拨开心灵雾霾,逐渐学会包容,学会谅解,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能够对琐事一笑而过。
关于文章思路结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对待校园琐事,作者的态度是什么?4分

文章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是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这都是对学生负责、积极作为的方式”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文章第⑥段引用屠格涅夫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青春密码
①那年王乐14岁。为了避免父母偷看日记,他萌生了改造汉字的念头。王乐先是将最常见的几十个汉字偏旁部首转换成其他符号,例如“张”——“弓”用“G”代替,“长”用“2”代替,那么,“张”就变成了“G2”。王乐很激动,那用密码改造后的日记简直就是一个无人涉足的桃花源,少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②王乐制定的那些符号,有英文、拼音字母,有阿拉伯数字,还有自造的符号,总数达180余种。这个浩大的工程花了他一个暑假的时间。180余种符号的出现,其实是王乐的无奈之举。它们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记住的,为了熟练运用,王乐每天要用两个小时写日记、不断地阅读前面的日记,来巩固自己对于密码符号的记忆,没想到,他的写作能力意外地取得了进步。www.ebestedu.cn
③记得假期的最后一天,王乐很想检验一下密码的效果,于是他故意把日记打开,摊放在写字桌上,自己跑到客厅里去打电话。妈妈正好把煮好的牛奶端进他的房间,看到桌上的日记本,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低下头急急地翻看了起来。王乐其实并没有在打电话,他手里拿着电话,微微伸长了脖子,以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偷偷观察着妈妈的举动。妈妈把他的日记翻来倒去地看了几遍,显然她一点都不明自儿子到底写了些什么,最后妈妈只得无奈地放下了本子,迟疑地走出了王乐的房间。王乐心里喜欢得差点叫了出来,妈妈的疑惑让他体会到了一种快感。那天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几次挑起话头,一会说:“乐乐,现在你们都学些什么学科啊?”一会又问:“你们是不是在学计算机的编程啊?”王乐嘿啊哈啊,敷衍了过去,他知道妈妈心里的滋味。
④开学了,王乐回到了校园,看见班里的同学,他真的很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发明,但是他克制住了那种冲动,因为王乐太想听到同学们的惊叫声了。那肯定是一种类似发现新大陆之后的惊叹!王乐暗暗地想。
⑤第一天晚自习,王乐将日记本光明正大地摆在课桌上,然后假装出去散步。回来时,果然看见几名同学围在那里唧唧喳喳、指手画脚。看到他进来,几乎所有的人都看着他,同桌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记的是些什么啊?”“日记!”王乐尽可能地轻描淡写,“那是我自创的密码。”同桌惊讶地张大了嘴,还有几个相熟的朋友拉着他求教。那一篇篇用“密码”记录的文字,让他们欣喜、惊奇。王乐特别地得意,他知道,同为少年的他们,百分之百被那奇妙神秘的密码征服了。
⑥很快,王乐的“发明”传遍全班。那段时间,不时有同学前来参观王乐的日记本,最后,连老师都知道了。那天语文课后,班主任陈老师站到了王乐的课桌前,伸出手示意王乐将日记本给他看看。王乐有些犹豫,但这一段时间积聚起来的成就感似乎给了他无穷的勇气,他把日记本递到了陈老师手中。陈老师看得很慢,来来回回,脸色很平静,看不出他是高兴还是生气。末了,陈老师把日记还给了王乐,一声不响地走了。
⑦在下午的班会上,陈老师很平静地说了一大段话:“有的同学,真的蛮聪明的……”他的目光飘向了王乐,“写的东西连老师也看不懂,据说还引起了班级的轰动……”一瞬间,教室安静了下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转向了王乐,王乐羞愧极了,只恨没有地洞钻进去。王乐心里头还隐隐地抗议着:老师知道什么呀?分明自己看不懂坝!王乐甚至还对陈老师产生了敌意,他在一张白纸上将陈老师的名字用自己独创的符号写成"NC6JJ54T",然后画上一个大大的红叉。没想到,陈老师的脸上竟然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不过,谁没有经历过十四、五岁的年纪啊!谁没有自己的小秘密啊!谁的父母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啊!其实,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是最重要的!”教室里十分安静,王乐偷偷地撕掉了那张画满红叉的纸。
⑧那天放学回家,王乐几次想和妈妈说说密码的事,但是总觉得说不出口。直到临睡前,王乐才鼓起勇气推开了妈妈的房门……
xuan _________耀
第一节画线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文人物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对王乐创造的密码,妈妈和同学的反映截然不同。品读以下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妈妈与同学的心理。
“妈妈把他是日记翻来倒去的看了几遍,显然她一点都不明白儿子到底写了些什么,最后妈妈只得无奈放下了本子,迟疑地走出了王乐的房间。”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来时果然看见几名同学围在那里叽叽喳喳、指手画脚,..........同桌惊讶地张大了嘴还有几个相熟的朋友拉着她求教”
同学:
结合第6、7两节请概括出陈老师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末王乐鼓起勇气她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将如何反映?请你续写上文结尾,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的舶舰
①造船业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算起,到现在现在已经7600多年了。据史书记载,在大禹治水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能够造船。到了15世纪中叶,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工业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是最好的说明。
②我国古代用于战争的船舶有很多种,期中最负盛名的“楼船”、“车船”、“蒙冲”、“斗舰”和“海鸥”等。
③楼船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船舶,船上建有楼房,主要用于战争,也有民用的。用于战争的楼船,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任命杨仆为“楼船将军”,可见楼船在当时已经被广泛了用于战争了。三国时,吴国曾经拥有战船5000多,有的楼船上有五层的楼房,一次能运载3000余人,到宋元时期,楼船常常用作水站的“旗舰”或“指挥舰”。民用的楼船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但多是歌女们卖唱的场所。
④车船又叫轮船,是我国古代用人力运转的明轮船,因外形相似,行走速度也快如马车而得名。它是运用机械动力的明轮船的先驱。
⑤蒙冲也作艨艟,是我国古代一种体型较小的突击型战艇,特点是灵活、坚固,便于袭击对方的大船。蒙冲既能攻击对方,又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就像坦克一样厉害。赤壁之战中,东吴老将黄盖率领的先锋舰队用的就是蒙冲。
⑥度舰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战舰,特点是载重量大,动力足,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是水上作战的主力,就像现在海军中的驱逐舰。
⑦海鸥是一种能在有较大风浪的条件下航行的战舰,唐朝时已经用于战争。这种船是现代装甲船的祖先,舱壁装有铁板,异常坚固,船艏装有形似铧嘴的长铁尖头,再水战中可以冲击并犁沉敌船。
第1段画线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第3段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楼船:
A历史:用于战争的楼船。
B.规模:三国时吴国曾经拥有战船5000多艘。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4段不能与第三段互换位置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章介绍了“楼船”、“车船”、“蒙冲”、“斗舰”和“海鸥”,其共同特点是:
(2分)
本文不仅介绍了我国古代船舰悠久的历史,还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主要的道理:
(2分)

生命化妆
林清玄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这位女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并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
①以化妆闻名:
②生命的化妆:
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好奇轻视→刮目相看→→致敬→→体悟。
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8)段中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文章最后一句“可惜,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中的“这个道理”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化师认为最底层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改变体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现代文阅读
(一)十年前妈妈
那是在十年前的一天,当这位老师正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家里睡觉时,突然间,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出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
在话筒里还传出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眺望着一边正在看电视的唯一女儿,心中立即就明白过来。
肯定是有一位小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编了一个电话号码,才碰巧打到这里。她当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自己是老师,说不定她就是自己的学生呢?
透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可怕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之后,她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对了,就这样做。于是,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之后,就赶了过去。
正如她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立着一位满脸泪迹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的大声斥责着。
她一下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道:“有什么跟我说吧,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几十元罚款,才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楚了那张被泪水与惊恐,弄得一塌糊涂的脸。
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里面有好多书呢。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的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的跑走了,便再也没有出现。
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间,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她早已忘记了这件事,依旧住在这里,过着平静安祥的生活。
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当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露着满脸的笑容,手中还捧着一大堆礼物。
“你找谁?”她疑惑的问道,那女孩激动的说出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个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发现,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十年之后,已经顺利从大学毕业,现在还特意来看望自己。
这个年轻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冒充我妈妈,解救了我,但我总觉得,这十年来,一直都想喊您一声,妈妈。”
老师的眼睛里,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的问道:“如果那天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
女孩的脸上,立即变得阴沉下来,轻轻摇着头说道:“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是去死。”
老师的心中猛然一颤,开始暗暗庆幸。自己当年在一念之间所做出的决定,竟然可以如此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一起笑了起来。
当这位老师接到电话得知事情完全与自己无关,但她还是作出了施以帮助的决定,她作出这种决定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个原因。
“她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请问“这个念头”指什么?
结合加点词,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她一下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
文章开头为什么不从小女孩偷书写起,而是从这位老师接到电话开始?
找出文章中与标题照应的一句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