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基因A-a控制体色,B-b控制翅型,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当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 |
B.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个体占的比例为1/3 |
C.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三种 |
D.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 |
如图中①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接着进行②③④所示的实验,则②③④中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依次是()
A.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 |
B.向B侧弯曲、向A侧弯曲、向A侧弯曲 |
C.向A侧弯曲、向A侧弯曲、向A侧弯曲 |
D.向B侧弯曲、直立生长、向B侧弯曲 |
下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B.①②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实验目的是探究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
C.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
D.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的插条,处理时间长短要不同 |
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H1N1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H1N1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免疫 |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
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大于1 |
B.b点后该种群的生存环境趋于稳定 |
C.b-d段的数量变化可能是由于捕食关系导致的 |
D.性别比例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