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一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的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爬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了。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支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的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疼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节选自孙犁《芦花荡》
.根据选文内容,写出老头子为了痛打敌人,从准备到成功的实际步骤:(4分)
             ②               ③                ④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与下文什么内容相照应?(4分)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老头子在消灭鬼子过程中表现出的性格。
.找出一句精妙的比喻句,分析其妙处。(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17分)
三分春色一分愁
(台湾)丁颖
①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丽的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②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气息呢!
③“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④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菌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⑤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⑥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⑦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⑧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⑨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⑩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暮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这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愁”的含义。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为什么说这句中加点的“轻抚”一词用得好?
第④节作者凝视蓝天,浮想联翩。请你依据全文主旨补充出第④节的省略号省去的内容, 50字左右。
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是什么?
第⑦节描写了“倦鸟投林,牧童归家”的情景。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9分)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访兰( 13分)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1分)
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2分)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2分)。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2分)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脑越来越聪明吗?
林泉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150万年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5万年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由于电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软件,今天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但是随着人类环境的改变,我们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一部分技能增强了,另一部分技能减弱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
关于人脑是变聪明还是愚蠢的问题,本文偏重于怎样的看法?
文章中用到了很多的问句,用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呢?
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一些科学家用智商来评判智力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越来越聪明。(   )
(2)大卫?吉里回答了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的原因。(   )
(3)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比古人懂得更多,但不能证明我们聪明于古人。(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反败为胜
刘墉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新闻圈真实故事,仿佛是个奇迹,却有它必然的因果。
麦克是电视台记者,由于口齿清晰、相貌堂堂、反应又快,所以除了白天采访财经路线,晚上还播报七点半的黄金档,按说事业应该一帆风顺,却因为人不够圆滑,而得罪了他的直接上司——新闻部主管。
“麦克报告新闻的风格奇特,不容易被一般观众接受,以后不准播黄金档,改报深夜11点的首播新闻。”新闻部的主管突然在会议中宣布。
所有的人都怔住了,麦克当然更是吃了一惊,他自己知道自己被贬了,但是极力镇定,甚至做成欣然接受的样子说:“谢谢长官,因为我早就盼望运用六点钟下班后就跑去进修,却一直不敢提。”从此麦克果然每天一下班后就跑去进修,并在十点多赶回单位,预备夜间新闻的播报工作。他把每一篇新闻稿都先详细过目,充分消化,丝毫没有因为夜间新闻较不重要,而有任何松懈。
渐渐地,夜间的新闻收视率提高了,观众的好评不断,终于惊动了电视的老板。
“麦克为什么只播11点,却不播七点半?”老板不高兴地把厚厚的信件摊在新闻部主管的面前。
“因为……他晚上六点钟以后有课,所以拒绝播报晚间新闻。”
“我下令他播晚间新闻。”
麦克被新闻部主管“请”回了黄金时段,并在不久之后获选为全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
“虽然麦克是学财经的,但是由他采访财经新闻容易产生弊端,以后改跑其他的路线。”心中忿恨难平的新闻部主管,终于想出修理麦克的办法,并给他难堪。
对跑财经已颇有名气的麦克,这简直是侮辱。这个主管不但蔑视他的专长,而且侮辱了他的人格。他知道只要自己的爆发,就会落入敌人的圈套,所以,他默默地服从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后天有财经首长来公司晚宴,请麦克作陪,他最合适。”某日老板打电话给新闻部主管。
“麦克现在不跑财经线了。”
“不跑也来参加,他是专家,饭后由他做个访问。”
从此,每有重要的财经界人士到公司去,都由麦克作陪,并顺便专访。渐渐地,无论是观众,还是同事,都说现在麦克是大牌,只要有重要人物到来才由他出马,不重要的,则全由别人接手。而每一位曾接受麦克采访的人,都以此为荣。没有被麦克访问的则有了怨言。
“不能厚此薄彼,以后财经一律由麦克跑,别人不要碰。”老板终于下了令。
麦克被“请”回了财经记者的位子。
电视界掀起了记者兼做益智节目的热潮,麦克获得13家广告的支持,决定也开一个节目。
“我不准你做,”连吃两记闷棍的新闻部主管板下脸来对麦克说,“因为我打算要你制作一个新闻评论性的节目。”
“好极了!”虽然麦克知道新闻评论性节目极不讨好,收入又微薄,仍欣然答应。
第一集,中午才录完影,下午新闻部主管就认为内容不妥,不准播出。而节目的时段已定,麦克不得不拼命赶做另一集来替代,但是他没有怨言,仍然做的十分带劲。有人说他傻,他也只是笑笑。
渐渐节目上了轨道,有了名气,参加者都是名噪一时的要人。
“以后每集的脚本都请麦克直接拿来给我看!”老板又下令给新闻部主管,“为了把握时间,由我来审核,有问题我好直接跟制作人商量!”
两周后,原来的新闻部主管调职做冷板凳,新任的主管上台,正是麦克。
能忍人所不能者,必能成人所不能成,当然这还需要有相当的实力,麦克的成功便在于此。
(选自《叛逆血液》)
新闻部主管常有意刁难麦克,有什么事实吗?其结果怎样?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麦克被‘请’回了财经记者的位子”中的“请”为什么要用引号?再找出这类似的句子来。
这篇文章有一句话点明了中心,是哪一句呢?
文中的麦克和老板,你最欣赏谁?欣赏他的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