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魅力,是一种颇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一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感受到“魅力”的存在:大自然的魅力,语言的魅力,人格的魅力……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作文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作文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扩建卢浮宫。工程的关键是入口的设计、改造。有关人士对新入口有一个极其苛刻的要求:绝对不能破坏原有建筑和整体美感。一时间,许多知名设计师都束手无策,法国总统密特朗出面向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求助。等到第6个月,贝聿铭终于拿出了新入口的设计方案——将其做成一个玻璃三角形的金字塔形状,既保留了原来的入口,还能给游客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从外面看玻璃金字塔犹如一块璀璨的宝石,非常夺目。密特朗和各方人士对这个方案都十分满意。随后,密特朗不解地问贝聿铭:“这半年你都去哪了,你的大师级设计灵感为何到今天才迸发出来?”贝津铭回答说:“我哪也没去。这些日子,我住在卢浮宫附近的一个宾馆,每天的工作就是去看卢浮宫的旧入口。我早上去,晚上去,甚至下雨和刮风也照去。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和思考,我的灵感才突然出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小诗《秋实》,按要求作文。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要求写成记叙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集体拍照时,当摄影师喊到“一、二、三”的时候,总有几个人睁大眼睛,坚持好一会儿,但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下眼皮,照出的形象是闭目状,留下的是遗憾。有人就喊:“再来一张!再来一张!”难道再来一张就能解决问题吗?这时从队伍中走出一位,他接过相机,说:“大家都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时,再一起睁开眼睛。”冲出胶卷一看,第二张照片中,没有一个闭眼的,一个个神采奕奕。
同样是喊“一、二、三”,但结果不同,可见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请以“思维方式与结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平凡淡漠的故园旧貌,尘封已久的童年琐事,在很多时候,往往会因一种不经意的触动,沾惹出缕缕扯不断的情思……
请以上段文字为触动,写一篇记忆家乡(故地,学校)风物人情或童年生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70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