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水葫芦喊冤
我伫立在清澈的湖水中,静静绽放着美丽的蓝色花朵,典雅而娇羞。我叫凤眼莲,zǔ jí南美洲,是著名的水生观赏植物。我不但中看,而且还很中用呢!由于我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饲料,特别是我独具的净化水质的才能,使我在家乡备受qīng lài。家乡的人们都夸我“才貌双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看中我的这种才能,一股脑儿地赶来,想方设法请我去帮助他们改善水环境。说实话,谁愿意背井离乡啊?可是一看到他们那期盼的眼神,谁又能忍心拒绝呢?于是,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被带往世界各地,我就是20世纪30年代,怀着一腔清洁水质、造福民众的责任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刚来时,我可真没gū fù中国人民的期望,不但治理了不少遭受污染的河道,而且作为饲料,为中国的养殖业立下了大大的功劳。因此,我被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而推广到中国各地,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水葫芦”。
然而,随着我们在中国各地放手的工作,我们的噩梦也随之而来了。“珠江水系告急,太湖水系告急!”“绞杀异己,阻塞河道,泛滥成灾!”“危害中国生态环境的大毒草,破坏滇池风光的冷面杀手!”一夜之间,英雄变狗熊。整治水葫芦的战役在各地纷纷打响,我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恶魔杀手。
我承认,由于我的过度繁殖,确实造成了淤塞水道、河湖,导致其它水生植物死亡的现象。但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因为我实在无法控制自身的特质。
我的身体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我有两种繁殖本领。只要条件合适,我就可以依靠匍匐枝和母枝分离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使植株数量在5天内增加一倍;也可以通过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一朵花大约能结300粒种子,沉积在水下的种子可以存活5年∽10年。我身体的这种物质使我的生命力显得特别旺盛,这是我的祖先为了适应环境练就的生存本领,因为在我的家乡南美洲,我们要面对200多种天敌的追杀。可在中国,我们的天敌却少得可怜,于是就造成了我们所到之处无可匹敌的局面。
但这能怪我们吗?我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又不是到中国以后才形成的。是你们请我来之前,自己没有对我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做好调查研究。现在出了问题就全推到我头上。我不服!我冤!请读者朋友们给我评评理吧!
.看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1´X6=6分)
⑴zǔ jí(     )     ⑵备受qīng lài(     )     ⑶gū fù(    )
淤塞(     )        ⑸池(    )                ⑹无可敌(   )
.本文是一篇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文,从文章题目和文章风格看,属于______________性的说明文。(1´X2=2分)
.“水葫芦”原名叫_______________,原产于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价值和_____________的功能,还可以产生大量的饲料和肥料。(1´X4=4分)
.原本引进并大量推广种植,中看又中用的“水葫芦”,为什么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恶魔杀手”?
.造成“水葫芦”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段末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一句子我们似曾相识,它是________写的《            》一文中的句子。(1´X2=2分)
.“一朵花大约能结300粒种子”一句中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1´X2=2分)
.“但这能怪我们吗?”如果改为“这不能怪我们”,从语气上有无不同?用哪一个更好?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生活的乡村、社区等地,发生过盲目引进技术设备或植物品种等情况?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 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 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 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 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 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 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 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 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梁衡《壶口瀑布》

(1)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2)选文语言极富审美价值,试任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一些春天

段琳

①有一年的春天,我因为脊椎侧弯没有得到完全矫正,再加上长时间久坐,经常腰背疼得坐立难安。因别人介绍认识了家在重机厂的李医生,便下定决心好好治疗。每天下了班就开车到重机厂李医生家。刚好是三月,风暖起来,花开成片,如同有人在泼洒颜料一般,醉人的酒红,少女明艳的桃红,婴儿般纯净的粉白,这边染一块,那边染一块。

②到李医生家,要经过农大门口一条笔直的路,两旁种满重瓣晚樱,这个时节,花团锦簇,触目惊心。一直以来,我总是回避从这里经过,农大总是提醒我心里的疼痛,让我想起弟弟,想起他在这里生活的岁月。

③我的弟弟,曾在这里学习,后来,他得了癌症,发现时已是晚期,治疗了半年多,还是离开了。弟弟开始治疗也是在三月。爸爸的朋友在医院对面有一套小房子,弟弟暂时住在这里,我每天下了班过去。

④弟弟每天接受治疗,结束了便到房子里休息。同龄人比较少,大概他也比较无聊。姑妈说每次我来的时候,是弟弟一天里话最多的时候。我们说了什么呢?我总是回想起一个场景,我衣服上连接珠片的线断了,便寻针来,一颗一颗重新钉上去,弟弟在一旁坐着,看两眼电视里的新闻,又看看我,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说说新闻,说说近期上映什么电影,哪部美剧值得追。珠片很多,我钉一会儿脖子就酸了,要抻直一下脖子,再低头接着钉。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我们也都在假装正常,心里怀着莫大的期望。那个春天里,风很大,有些夜晚,我们出去散步,顺城附近的街道,来来回回走了很多遍。有时候他走在我前面,风里的他看起来瘦了好多。

⑤那时的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生老病死,总以为亲人不会离去,他们会一直在那个固定的地方,即使我们跑再远,也总是会相见。所以我才那么恨自己,恨自己不够珍惜,恨自己做得不够好。

⑥又是一年的春天,一个与平时无异的晚上,接到公公电话,说外婆去世了。他说我现在过去处理。你先不要告诉妈妈(我的婆婆)。挂了电话,我呆立许久。那个最最和善的老人家,居然就去世了。

⑦外婆以前是幼儿园老师,退休多年,因为老伴儿早些年生病去世了,自己一个人在老房子里生活。我很喜欢她,她说话柔和,衣着整洁,每次见面都笑眯眯地和我说话。

⑧前一周我们去看她时,她刚刚出院不久。在她清净整洁的小院子里,看到她正在恢复,脸上的浮肿消退多了。待了几分钟,她说别在家里待着了,去看看花吧。花开得正好。确实是的,海棠爆满枝头,微风吹过,片片花瓣蹁跹而下。重瓣晚樱云蒸霞蔚

⑨才隔一个星期,居然老人家就去世了。美丽烂漫的春天,从来就是存在着腐败和消亡。婆婆身体不太好,才做完手术不久,家人觉得她身体虚弱,不能到墓园这些地方,便决定瞒着她。那是对于我来说最煎熬的几天,面对帮我带孩子的婆婆,要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周末,为了方便公公过去帮忙料理外婆的后事,我带着孩子,让婆婆和我一起去公园玩。公园里的樱花开得像海水一样蔓延开来,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花树下奔跑,婆婆在好几个景致好的地方,热心地说要帮我照相。我都推说人太多了,不照了。在明亮刺眼的春天阳光中,内心悲恸又心疼。

⑩眼前这个人,虽然是我的长辈,却跟我一样,成了一个没有妈妈的人了,孤独无依。

⑪初到李医生家,似乎时光倒流二十年,回到了很早以前的场景。重机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非常显赫的单位。李医生虽然有家传正骨复位治疗的技艺,但他觉得太耗力气,不如工厂的工作整洁体面有保障。后来工厂倒闭,李医生下岗,他开始钻研家传的技艺医治伤者。

⑫医生夫人爱说话,经常跟我聊来他们这里治病的人。据说有一个跟我一样,工作经常加班到凌晨,颈椎问题一样严重,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后来辞职了,现在生活得轻松,人也比以往更年轻。还有一个女病人,我没见过的。医生夫人说,媳妇来治病,老公每天都陪着来,你说好不好玩?我看着去哪儿都会一起去的医生两口子,只是笑笑。如影随形,只是习惯。

⑬医生家的作息很规律,每天准点吃饭,中午和晚饭后有两次散步,下午四点一般要去菜街子买些小菜。吃饭是大事,医生夫人总说,早上起来,必然把早点煮了吃了,才能安心干别的事情,一天忙活三顿饭,感觉这三顿饭准备好,吃完,再收拾洗净,一天的时光,居然就过去了。本来是治疗脊椎的,但慢慢知道对自己的身体要善待,并且从一种重复和规律中,那些不可触碰的疼痛记忆慢慢平静。

那些花,我渐渐敢好好欣赏它们了。

(有删改)

(1)本文写了哪几件与“春天”有关的事?

(2)本文多次写春天的花,分析下面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①刚好是三月,风暖起来,花开成片,如同有人在泼洒颜料一般,醉人的酒红,少女明艳的桃红,婴儿般纯净的粉白,这边染一块,那边染一块。

②海棠爆满枝头,微风吹过,片片花瓣蹁跹而下。重瓣晚樱云蒸霞蔚。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

(4)文章第⑪~⑬段记叙语言有何特点?

(5)你怎样理解“那些花,我渐渐敢好好欣赏它们了”这句话的含义?读完本文,你对人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①美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发现领域的领导者,而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呢?

②首先,在速度方面,中国算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充足的资本和大胆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是“精益创业”的化身,典型特征是快速失败、早期失败、经常失败。但中国企业家往往能够迅速找到市场机会,推出产品,并在需要时进行调整。

③例如,在优步和滴滴证明了乘车共享的可行性之后,中国的创业公司便抓住了共享热潮,开始尝试各种共享方式:共享单车、共享摩托车、共享混凝土搅拌机和共享手机充电器等。其中绝大多数很快就失败了,但也有一些成为了独角兽,例如摩拜。摩拜每天骑行次数达2000万次,且成立两年后,它成为唯一一家跻身2017品牌50强排行榜的因特网企业,首次上榜即高居第14位。

④在执行过程中,如果中国企业家能够帮助企业达到最终的目标,他们就不会害怕繁琐、混乱和冒险的任务。中国的CEO通常掌握公司内部的绝对权力,这使得执行更加有效。

⑤例如美团。美团非常关注用户的需求,他们发现人们想吃外卖,但必须在30分钟内送达(包括烹饪时间),为了迎合“免费配送”的需求,每次送货的成本必须控制在5块钱之内。美团最终成功做到了30分钟内送到且配送成本不高于5块钱,这一举动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方式。

⑥所有的这一切都被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所放大,成为了助力人工智能的数据宝库。根据移动用户的比例,中国的数据优势是美国的3倍,食品交付量是美国的10倍,移动支付是美国的50倍,共享单车是美国的300倍。因此海量的数据使得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占足优势。

⑦最后,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政府很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很多的支持。

⑧综上所述,  

(节选自李开复的《人工智能超级大国:中国、硅谷和新世界秩序》,2018年10月31日)

【注】①独角兽:指独角兽公司,即估值高、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

(1)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在第⑧段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语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杨树下

舒小骅

①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②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③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④“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⑤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⑥“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⑧“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⑨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辱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⑩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31日有改动]

(1)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

  →同情→  

(2)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②“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辱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3)第⑦~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形象。

(4)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铸就,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往往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搏斗、与自我较量的过程,多挑战“不可能”才有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3)第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