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侯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11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
12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哦,我亲爱的儿子,你懂吗?此刻的睡梦中,你梦见爸爸这一份温馨而矛盾的心思了吗?......
13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 ,有删改)、阅读全文,请概括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 分)
、本文作者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切,从文中找出拥长大的儿子入睡时的心理感受的词语。(2 分)
( )—→( )—→( 温馨而矛盾 ) 、第12段中“爸爸这一份温馨而矛盾的心思”,你怎样理解?
、针对下列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共有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
【链接一】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 背影》)
【链接二】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9分)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⑥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⑧。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需求,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0期,有删减)第①段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结合文章第②段的内容,给“城市文化”下一个定义。(1分)
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1分)
结合上文回答,为什么说“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2分)
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请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分别提炼出三个问题或观点。(3分)
【链接材料】
①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要“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②中国古代筑城设市,能周密规划,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③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有10个在中国。
④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
⑤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获得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春从心出
刘心武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蓖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A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⑤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B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C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衰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D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第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好像扯远了,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谈谈理由。
著名作家刘心武一直很注重遣词用语,此文也不例外,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请在文中A、B、C、D四处任选一例动词,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它的妙处。
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
打雷时你敢打手机吗?弘文
①有多少人打雷时使用手机,被雷电击中?有多少人打雷时没有使用手机,却被雷电击中?有多少人打雷时使用手机,却没有被雷电击中?有多少人打雷时没有使用手机,也没被雷电击中?
②手机内有各种电子元件,包括可以接受无线电波的天线,它们都是金属导体,雷电叔叔会放过它们吗?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手机又称无线电话,与雷电一样,都有“电”字,人们不由得担心它们两个会有关联。面对雷公的咆哮,媒体常常会给出雷雨天防范雷电的“指南”“贴士”“备忘”,其中常见的一条就是:下雨打雷的时候一定不要用手机接听电话,最好关闭手机。但手机真的会引来雷电吗?
③其实,手机里的这些电子元件都非常微小,手机内的电路依靠电池来驱动,接收的是微弱的无线电波,电路中产生比较小的工作电流。手机使用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只有雷电电场强度的几十万分之一,不会引起雷电的注意。此外,手中握着几厘米长的手机也不会让使用者的高度增高,不会像避雷针吸引雷那样增加被雷击的风险。
④有人认为手机会主动“勾引”雷电,理由是手机使用的电磁波会让空气发生电离,增加空气的导电性。事实上,这种事并不会发生。刚才已经说过,手机的无线电波能量太低,其电磁波波段也不具备影响空气导电性的能力。一般来说,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电离作用就越强。频率很高的宇宙射线对空气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太阳紫外线也可以使空气电离产生臭氧,而比紫外线频率略低的可见光就做不到这一点了。手机无线电波的频率更低,显然更加无法使空气电离。
⑤面对媒体关于“手机与雷电亲密接触”的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专家曾公开表示,手机和小金属物体都不会吸引雷电,人们在打手机时被雷电击中只是因为他们在错误的时间站在了错误的地点。
⑥不过,对于有线电话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在打雷时接听有线电话的确会增加雷击风险。电话线将室外与室内连接到一起,室外的物体与室内相比更容易被雷击中。如果电信设备或周围的物体被雷电击中,确实有可能危及电话的使用者。这样一来,在雷电天气,不使用固定电话而使用手机通话,反而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选自《中学生百科》2011第9期,有改动)读了本文后,你在打雷时敢打手机吗?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介绍的知识分点说明。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两个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手机无线电波的频率更低,显然更加无法使空气电离。试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作用。
下面这则防雷要点,你觉得合理吗?请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
室内防雷要点:房屋无防雷装置的,雷电来临时,最好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有线电话、洗衣机、微波炉等,最好拔掉所有的电源插头。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给您换一碗周海亮
每个黄昏,年轻人都要过来吃碗拉面。面馆很小,由板房改造而成,半露天。正是夏天,苍蝇成群。年轻人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千活,这是离他最近的面馆。
年轻人喜欢吃面,不仅因为便宜,还因为面很有家乡的味道。
工地没有食堂,早晨和中午,年轻人在附近商店买两个馒头和一包咸菜,加上一碗水,就能将两顿饭对付过去。可是晚饭,年轻人一定要吃一碗面。面虽然简单,但里面有油,有盐,有酱油,有醋,有几块牛肉和一撮葱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年轻人需要这些东西。一碗面当然不能让年轻人吃饱。所以,回去时,年轻人仍然会拐到商店里.买个馒头,买包咸菜。年轻人坐在工棚里默默地吃,想着远方的母亲和父亲、弟弟和妹妹,一碗水喝得咕咚有声。年轻人又幸福又忧伤。
面馆虽然很小很脏,但那个秃头老板能把面做出非常棒的味道。年轻人认为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坐在面馆的长凳上,冲秃头老板喊:“来一碗面!多放点葱花……”
那天年轻人发现碗里有一只苍蝇。他吃下一口面,辣得龇牙咧嘴,低头,看到了苍蝇。年轻人唤来秃头老板,老板一个劲儿地给年轻人道歉。真的很对不起,老板说,这里马上就要拆迁,不值得再装修,所以苍蝇多。年轻人摆摆手,表示没关系。老板笑笑,说,那给您换一碗。他端走年轻人只吃掉一口的面,然后给年轻人重新端上一碗。年轻人吃着面,突然感到有些可惜:那碗面里只不过有一只苍蝇,那碗面他只不过吃掉一口,那碗面里甚至还有两块薄薄的牛肉。年轻人想,假如他能将那碗面吃掉大半甚至吃到只剩下汤水,再喊来老板,将会是不错的结果。年轻人坐在工棚里啃着馒头,仍然想着这件事情,他觉得那碗面,真是太可惜了。假如再碰到这种情况,他一定会晚些喊来老板。年轻人想,花一碗面的钱吃掉两碗面,应该是件很合算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事情毕竟很少。谁都不希望碰到这样的事情:老板、食客……除了年轻人。
终于,三个月以后,年轻人的碗里,再一次出现一只苍蝇。
是深秋,苍蝇已经极少,可能因此老板放松了警惕。年轻人吃下一口面.抹抹脸上的汗。正在这时,他发现,他的碗里有一只苍蝇。年轻人愣了愣,抬头看看忙碌的老板,又低了头,用筷子小心地将苍蝇拨到碗沿,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吃了起来。面的味道真的很棒。一只苍蝇并不能破坏年轻人的胃口。
可是年轻人不能将面吃光,他得做出突然发现苍蝇的样子,他得做出发现苍蝇便扔掉筷子的样子。年轻人大声喊,老板!秃头老板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年轻人扔了筷子,说,你怎么回事?面里有一只苍蝇!
苍蝇?
你看看。年轻人说。
年轻人拾起筷子,拨动着剩下的几根面条。他没有发现苍蝇。年轻人继续拨动面条,没有苍蝇。年轻人找来一只空碗,将碗里的汤一点一点滗①出去。苍蝇仍然没有出现。很多食客盯住他看,表情复杂。年轻人只觉一股血冲上脑门。他难受。他想哭。不是因为他不小心吃掉了那只苍蝇,而是因为,或许,他们——食客甚至老板,都看清了他的伎俩。
苍蝇呢?老板问他。
刚才……还在……现在……找不到了……我也不知道……
真有苍蝇?老板目光如炬。似乎他的目光能够将年轻人穿透,似乎他知晓年轻人脑子里的所有秘密。
真……有。
老板轻轻叹一口气。老板冲周围的食客笑笑,以示抱歉。然后,老板端起碗,对年轻人说,对不起,我这就给您换一碗。
年轻人愣了愣,伏在桌上,哭出声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22期,略有改动)
注释:①【滗】bì :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文中划线的“伎俩”一词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或许,他们——食客甚至老板,都看清了他的伎俩。年轻人最后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一碗面”,为什么却 “哭出声来”?请结
合文章简要回答。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①那碗面里只不过有一只苍蝇,那碗面他只不过吃掉一口,那碗面里甚至还有两块薄薄的牛肉。
②年轻人找来一只空碗,将碗里的汤一点一点滗①出去。主人公是小说的第一主要角色,在小说中是走在剧情发展的主线人物,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年轻人,也有人认为是老板,你赞同哪种观点?请作简单分析。
饺子(11分)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文中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2分)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第③段中划线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