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图1   “十一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图
表1  “十一五”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长表(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三农”支出
3397
4318
5955.5
7253.1
8183.4
教育支出
538.33
1076.35
1603.71
1981.39
2159.9
医疗卫生支出
138.03
664.3
826.8
1273.21
1389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023.03
2302.36
2743.59
3296.67
3582.25

注:2010年数据为中央财政预算支出。
材料二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将补齐六大民生短板:
(1)补齐政府保障短板 为民提供公共产品。
(2)补齐收入分配短板 居民收入与同增长。
(3)补齐住房民生短板 保障房政策将“落地”。
(4)补齐医疗卫生民生短板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5)补齐教育民生短板 促进公平是核心。
(6)补齐民生立法短板 民生权法制化。
(1)说明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2)我国政府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科目 政治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诚信经营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及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走进扬州东关街,剪纸、糖人、泥塑、手绣……让人眼花缭乱,牛肉汤、四喜汤圆、酱菜、牛皮糖……令人流连忘返。各种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叫卖声更使所有的游人陶醉其中。人们纷纷呼吁要留下“祖先的记忆”。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提到的“祖先的记忆”指的是什么含义?
(2)怎样正确对待“祖先的记忆”?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某校高一(2)班同学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部分指标(见下表)


1992年
2011年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2.7
47.2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万亿元)
7.1(2002年)
28
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
<1(90年代初)
60(2010年)
市场化程度(%)
26.0
76.4(2008年)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率(%)
≈0.5(1990年)
2.7(2008年)

注:表中的“中央企业”指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
材料二:与2002年相比,2011年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出口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8%提高到28.9%;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汽车、船舶、飞机、铁路装备、通讯产品等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均有新的突破。进口方面: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占进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材料三: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1)结合材料一,概述我国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主要经验。
(2)结合材料二,谈谈发展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针对材料三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013年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将加强基层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从而推动基层民主自治。
姜力表示,民政部门作为负责基层自治的部门,一直在推动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姜力说,民政部门将加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以推动基层民主自治。“现在这四个民主作为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比如基层的民主选举,我们已经进行了第九轮的民主选举,群众自己选举自己的村委会和居委会的带头人会一直坚持下去。”
请回答:(1)简述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2)公民如何有序参与民主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有哪些?
(2)简述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3)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材料一:“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理念的哲学依据并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美丽中国”提出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有关哲学常识谈谈怎样才能建设“美丽中国”?(1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