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糊 涂 一 世
文/【俄罗斯】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有一天,是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总之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中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六个人,其中一个家伙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哩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来一个翻译:
“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
“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噘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被偷吗?难道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
“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门白天黑夜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也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睁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是我们故作惊讶状睁大了眼睛。我说:
“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一百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
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面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连连说谎。试概括“我”说了哪些谎话。(3分)
文中的“我”令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3分)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表达这一意思的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糊涂一世”在文中有何含义?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4分)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作简要赏析。(不少于60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拨开云雾探金星
4月11日,经过历时153天、行程4亿公里的飞行,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开始撩起金星神秘面纱之旅。
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古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这位维纳斯被浓雾遮盖,人们难以认清其真正面目。在金星大气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摄氏度,而且浓密的云雾和二氧化碳使金星不容生命存在。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而金星却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呢?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金星的大气。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也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金星快车”对金星为期486天的探测,主要任务是: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其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金星大气随高度增加而发生的成分变化;金星大气如何与金星表面相互影响,太阳和风是如何影响金星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云和雾怎样形成和变化;大气层的化学状态,并观测金星气候变化。
要完成上述使命,首先要确保飞船准确进入环绕金星的轨道。入轨前,“金星快车”的速度相对于金星来说达到了每小时2.9万公里。为了使探测器更容易被金星引力场“俘获”,以进入环金星轨道,“金星快车”启动了主发动机进行减速,将速度减至每小时2.5万公里,主发动机运行50分钟后关闭,“金星快车”成功入轨。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减速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导致失败。
“金星快车”将在目前离金星较远的轨道运行9天后,逐渐接近金星,以便于5月7日转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它最远距金星表面6.6万公里,最近只有250公里,金星在此飞行一圈需要24小时。随后装在“金星快车”上的7套尖端探测设备全面启动,将对金星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大气进行详细探测。这一任务周期至少持续2个金星日,相当于486个地球日。
欧洲航天局将这7套探测设备视为法宝,其中的3套为“火星快车”探测设备的改进版,2套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探测设备的改进版。“金星快车”是欧洲首个金星探测器,于去年11月9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l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联盟”运载火箭升空。“金星快车”的研发工作耗时4年,由于其部分结构取材于“火星快车”,加上循环利用原有探测设备,造价大为减少,仅为2.2亿欧元,而“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造价则高达10亿欧元。
(选自2006.4.1 7《人民日报》)
6.下列关于金星云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星云雾是浓浓遮盖金星的真实面目的大气,其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B.金星浓密的云雾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使其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C,致使金星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不容生命繁衍。
C.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并在金星的两极地区有强大的气流旋涡形成。
D.金星云雾的上部发现有神秘的紫外线斑,且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成分也发生着变化。
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金星快车探测金星的原因的一项是
A.金星被浓雾遮盖,人们至今还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
B.金星同地球的半径、体积、质量和平均密度等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C.金星大气浓密的云雾使金星不具备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
D.95%以上的二氧化碳,致使金星出现典型的温室效应。
8.下列对金星快车入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其速度有所减缓,为入轨作好准备。
B.金星快车要顺利进入金星轨道,需要充分利用金星引力场的作用。
C.金星快车被金星引力场“俘获”后,就应关闭动力系统,否则会导致入轨失败。
D.金星快车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金星大气的观察与探索,将更有利于研究和改善地球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
B.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可循环利用的太空设备越来越多,太空探索的费用将越来越低。
C.由于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快车的使命是为人类找到另一个适于居住的场所。
D.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能使金星快车既安全又有效地完成各项探测和研究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书朱湘
拿起—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7.“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答:
8.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答:
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答:
10.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般认为低等动物没有意识,高等动物进化到灵长类,才开始具备初等意识。这时脑神经结构上有很大的突变,大脑皮层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绝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同意大脑皮层与意识有关。
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使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进食、战斗、逃跑……是整个行为的总开关。要是头脑处于清醒状态,网状结构便是活动的。如果它受到损伤,机体就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网状结构可能被认为是意识的栖息处。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德基于对许多有意识病的人进行脑手术的经验,认为上脑干区是意识的所在区。但是,这些部位都是属于脑的古老部分,如果这些部位是意识的栖息处,就得承认脊椎动物也是有意识的动物。因此,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只不过较低等罢了。
意识的活动牵涉到记忆的功能,而人脑的海马部分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关键结构,海马受损的患者,丧失所有近期记忆内容。因此,有人认为,海马是意识的关键部位。
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是人具有语言功能,人具有高级意识就在于人脑左半球形成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左半球大脑是意识所在地。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对于“裂脑人”(其两半球的联系因手术或事故而断裂)的研究表明,患者的行为表现出双重人格的倾向,只不过左半球善于用语言表现,而右半球则用“无声”的行动表达。这样,患者常常具有两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左手把夫人拉过来,而右手则把她推开。现在医学上通常的看法认为:正常人通过胼胝体把大脑两半球的信息随时交换,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为,而裂脑人则在一个完整的颅骨下分裂成两个有独立意识的人。
7.对“网状结构”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状结构控制了大脑的行为,使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
B.如果网状结构不能活动,大脑就处于不清醒的状态。
C.如果网状结构受到损伤,大脑就处于无意识状态。
D.网状结构被医学界公认为是意识的栖息处。
8.根据原文的信息,对“裂脑人”表现出双重人格的倾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裂脑人”是因手术或事故弄断了人脑两半球之间的联系形成的。
B.“裂脑人”大脑两个半球的信息是通过胼胝体进行交换的。
C.“裂脑人”大脑左半球善于用语言表现,右半球则用行动表达。
D.“裂脑人”有可能右手把夫人拉过来,而左手则把她推开。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低等动物没有意识,高等动物才具备初等意识。但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只不过较低等罢了。
B.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的上脑干区在动物的脑的进化过程中是非常古老的部分,如果它是意识的栖息处,就说明低等动物也是具有意识的。
C.有人认为,人脑的意识主要集中在海马部分或左半球,海马部分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关键结构,左半球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
D.意识牵涉到大脑许多不同部位的协调动作,至今为止很难找到功能单一的意识栖息处。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同意大脑皮层与意识有关,其根据是高等动物进化到灵长类时,大脑皮层得到极大的发展,高等动物才开始具备初等意识。
B.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其根据来源于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德对许多有意识病的人进行脑手术的经验。
C.有人认为,海马是意识的关键部位,其根据是意识的活动牵涉到记忆的功能,而海马受损的患者,丧失了所有记忆内容。
D.有的科学家认为左半球大脑是意识所在地,其根据是人具有高级意识就在于人脑左半球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这是其他动物没有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治疗,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单一的治疗。中医既重视外邪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候将病人分类定型;处方用药时,既考虑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虑病人所属的证型,通过君、臣、佐、使,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仪器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
西医学在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的同时,往往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导致素材的不足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而中医学,它虽然不能借助仪器设备对疾病作出精确的科学的解释,但在把握疾病的整体思维上显示出它的优势。例如,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中国传统医药学因迥异于西方现代医学,常被人认为是非科学的。客观地说,它的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医药学将不再神秘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开始接受中药,英国所开设的中国传统医药诊所,就已经发展到近3000个。
6.中国传统医药学为什么显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往往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B.它长期以来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
C.站在西医学的角度看,它有难以解释的地方。 D.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还不了解。
7.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辨证诊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治疗。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即东方医药学不光指汉族、藏族的医药学。
B.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C.原来人体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
D.现代西医学已经能够从分子水平阐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医药学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体系,而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
B.西方许多国家对古老的中医学正逐步地从排斥转向理解,看来,中医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经是一种趋势。
C.西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机体整体调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中医学要走向世界,现在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D.西医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医学,尽管它对很多问题仍然解释不清,对有些病的疗效并不显著,但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大地山河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②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7.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分)
答:
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4分)
答:
9.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6分)
答:
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
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