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树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
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提起外来物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些陌生的物种,殊不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番茄等食物,以及猪、牛、羊等家畜也都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它们都是“外来客”,它们并没有引起任何环境问题,而且对我们有巨大贡献。
据统计,在所有被引入的外来物种中,大约有10%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繁殖,而在这些可以自行繁殖的外来物种中,又有大约lO%会造成生物灾害,成为外来入侵种。这一小股力量不可小觑,它们不仅会破坏我们的环境,还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我们的生存也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恰好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这部分能够生存的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就可能产生如下影响:一是外来入侵种本身形成优势种群,使物种单一化;二是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立态系统遭受破坏。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区分开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种这两个概念。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分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而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才成为外来入侵种。也就是说,外来入侵种只是外来物种的一部分。
有人把外来入侵种看作是“偷渡客”,客观地讲,有些物种是为了迎合我们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意引进的,部分是由于疏于管理才变得失控的,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种,如作为宠物的巴西龟,作为观赏植物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改良土壤、绿化海滩的互花米草,作为食物的福寿螺以及以饲料形式引进的凤眼莲等。另一类外来入侵种的引进属于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引入,随进口货物和包装材料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此外还有自然入侵,这主要是指物种随风、虫、鸟等媒介自然传播或海洋垃圾漂移。
(选自梁宇《危险的“外来客”》,有删改)下列对“外来物种”这一概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外有意引进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等食物及猪、牛、羊等家畜,这些对我们有重大贡献的物种。 |
B.为了适应我们的某种需要而被引人,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生态平衡之外,未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物种。 |
C.出现在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分散潜力以外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被有意、无意或自然引入的物种。 |
D.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形成优势,使本地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反客为主的被引进物种。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被引入的物种中占10%的份额,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存活、继而繁殖、最终建立种群、威胁本地生态系统的叫外来入侵种。 |
B.外来人侵种进入的渠道主要是有目的的引进,无意引进,通过风、虫、鸟或海洋垃圾而传播的自然入侵。 |
C.外来入侵种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它们能恰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顺利地生存繁衍,从而成为优势种群。 |
D.文中的“外来客”指的是外来物种,“偷渡客”指的是外来人侵种,外来入侵种是外来物种的一部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外来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不会造成危害,可能是因为它被严格管理,未能发展为种群。 |
B.有人之所以把外来入侵种看作“偷渡客”,是因为有些外来物种不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意引入的。 |
C.由于外来人侵种的危害不可小觑,所以我们引进那些陌生的物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而且要加强管理。 |
D.生态系统平衡的唯一条件就是需要外来物种受到环境、天敌、种群竞争、人为干扰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为所欲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问题
歌德之勺
张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 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 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 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 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 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1. |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2. |
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
3. |
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
4. |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据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有关专家陈述了考古认定的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该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
5.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认定位于先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的一项是
A.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死前的身份相符;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B.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C.该墓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这合乎曹操薄葬的主张和临终前留下的“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
D.出土文物中有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献记载的所谓“高陵”,指的就是曹操墓;“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中的“慰项石”,指的就是石枕。
B.该墓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有铭文。刻铭石牌的作用是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
C.经专家鉴定,在该墓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其人年龄在60岁左右,这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这是证明该墓墓主为曹操的辅助性依据。
D.关于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只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1988年出土的鲁潜志有所记载。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中发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实物,那么将与先前发现形成证据链,更能有力的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
B.虽然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但鲁潜的墓志铭并非专门用作记载曹操墓情况的。
C.在对古墓的考古研究中,弄清了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就能认定该墓葬所属的年代以及该墓主人的确切身份。
D.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高陵的证据较充分,但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或许会发现对此结论不利的证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力工具。地图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有更加广泛的空间信息,为人们正确判断空间事物间的彼此联系提供参考依据,成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更有力的工具。因此,重视地图的文化价值,提高人们的空间认知水平已显得尤其重要。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快捷,因特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各样的众多媒体时刻在向人们传播信息。媒体带来的信息充满了生活空间,成为一种很起作用的生活环境。而人类获得真实世界的绝大多数信息与环境空间有关,这些空间信息如果不与地图相配合,则会大大降低信息传播的功效,甚至让信息接受者产生错误的空间概念。地图的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使之具有其他信息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而全面,它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对空问的认识;另一方面,地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的不足。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地图使人的视野达到任何个人都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建立起清晰的空间信息概念。“图形”给人一种特殊的、并在很多方面优于自然语言的感受效果,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地图可以提供每一客观事物的背景、位置、环境等。地图能表示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和现象,故地图还具有连接各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各种专题地图也应运而生,如政区地图、交通地图、气候地图、洋流分布地图、人口分布地图、城市车辆流量地图等等,无穷无尽。通过对各种分类地图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图在各个领域的惊人表现力,利用地图可以构建起各种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这是地图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的十大优势所在,它是无可替代的。
地图使人们过去的思想和劳动成果,以及人们生活其间的客观环境得以固定下来,让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已经逝去的情况,而不必借助于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例如,我们根据中国唐朝时期都城“长安”的地图,可以了解唐长安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城区布局、各种建筑、皇宫的位置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地图,从文字资料上了解总是显得抽象。
地图的文化传播优势是多方面的。地图是自古就有的传播媒介,经过长期的发展,它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会在人们的认知领域和社会文化传播领域里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始终要以地图作为背景介绍全国各地的气温、降水等情况,我们听完天气预报后,可以了解很多关于全国天气变化的情况;假设没有地图为背景,我们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还能这么丰富吗?下列对地图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力工具。 |
B.地图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有更加丰富的时空信息。 |
C.地图具有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 |
D.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一般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地图能够提供客观事物的背景、位置、环境等。 |
下列对“地图的信息传播优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而全面。 |
B.地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的不足。 |
C.在信息社会里,人们获得真实世界的信息如果不与地图相配合,就会大大降低信息传播的功效。 |
D.地图可以保留人们以往的思想、劳动成果及人们生活其间的客观环境,让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已经逝去的有关信息。 |
地图能够构建起各种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这一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对其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地图能表示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因此,地图具有连接各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的能力,我们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有关知识。 |
B.通过对各种分类地图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图在各个领域的惊人表现力。 |
C.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
D.地图给人一种特殊的、并在很多方面优于自然语言的感受效果,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千言万语不及地图。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雪景山水是我国历代画家所喜爱表现却又最难表现的题材。由于古代画家赋予这一题材以深奥的禅意——“冬山昏霾人寂寞”,使之达到很高的境界。如今能见到的传统雪景山水,如北宋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赵佶的《雪山归舟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等,均是寄情于景的稀世珍品。
传统雪景山水画也有其缺憾,那就是对雪景山水表现上的概念化,往往都是勾勒山形后,于山顶减少皴笔,依靠染天,构成雪景。其形象确切地讲只是座“白山”而非“雪山”。可能是古人多以绢作画,而在绢上很难使用特殊技法,所以这种烘托雪山的画法陈陈相因,成了唯一的表现途径。这不能不说是传统雪景山水画的一大憾事,但正因其缺憾,也给现代山水画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今人山水画中善于表现雪景者也不乏其人,如东北画家于志学的雪景山水是以表现冰凌树挂见长;宋雪桂、冯大中的雪景山水是以结构严谨、泼墨、泼彩加渲染见长。而近年来在画坛上逐渐被美术界关注的青年画家赵玉春的雪景山水又别开蹊径,给人以新的感受。
赵玉春善于运用人类对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建筑学的认识成就和东方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眼光去理解世界,使其作品能超出一般山水画“以景寄情”的束缚。他认为:“山有其自身结构,然而覆盖上冰雪之后便形成了‘雪山’的新结构 ,例如:凹凸,起伏,半,残等都是‘雪山’的不同结构,若单凭古法来表现就难免流于概念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画家把自然景象直接机械地照搬到纸上。”他注重雪山的真实结构,更注重表现的随意性和中国画笔墨的独特结构韵律,不模式化、大路化地表现。有时干脆运用许多抽象的笔墨、抽象的结构去表现内心的独特感受。“中国山水画绝非简单地等同于‘风景画’,它表现了画家对艺术、对哲学、对美学、对宗教、对生活、对社会和对自然等的综合理解力。”这是赵玉春对中国山水画的领悟,也是他创作雪景山水的出发点。传统雪景山水画在对雪景山水的表现上存在着概念化的缺憾,下列对其原因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只勾勒山形,在山顶减少皴笔,依靠染天,构成雪景。 |
B.不直接画雪,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雪景。 |
C.只画“白山”,而非“雪山”。 |
D.用绢作画,很难使用特殊技法。 |
下列有关赵玉春雪景山水画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能超出一般山水画“以景寄情”的束缚,避免了艺术表现上的概念化。 |
B.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注重雪山的真实结构又不拘泥,在表现内心独特感受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
C.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体现了他对艺术、对哲学、对美学、对社会、对自然等的综合理解。 |
D.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完全抛摒弃了古法,自创全新技法,因而能给人以新的感受。 |
根据本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禅意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珍品。 |
B.艺术贵在创新。在今天的作品中,再使用传统的烘托手法,就会像画雪山而成“白山”一样,带来概念化的弊病。 |
C.艺术需要发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结合艺术自身特点,对传统艺术进行改造,是发展传统艺术的正确途径。 |
D.艺术作品应有人民性。要使自己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青睐,就不能执著于艺术家个人独特感受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