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A_________(啜泣、哭泣),正B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C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将①②段A、B、C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A: B: C: .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找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
率真孔子
张期鹏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地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近,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 “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
(选自2008年12期《中华活页文选》)读完全文,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请简要概述。
从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你读出了孔子怎样的人生理想?
作者写到孔子到齐国劝说齐景公的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
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届时将举行盛大的庆典,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展示标题为“齐鲁青未了”,该标题由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写。表达“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山东馆的展馆外形设计和展区设计富有特色,亮点很多。
展馆占地600平方米,最高处约9米,以蓝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以往展馆四墙合围的方正常规,外观将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为一体,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表达出“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之中,五岳之尊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了“齐鲁青未了”,表达了山东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怀。
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过去——— 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 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 和谐美好的家园”。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
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展区设计上亮点颇多。特别是正门口一个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夺人眼球。“鲁班锁”是山东馆的一大特色,“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构件——斗拱的基础,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同时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主展厅,120度弧幕上循环播映以“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影片,重点展示山东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尾厅“城市畅想”则大量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此外,展馆还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离子膜、集成电路等山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东展馆以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参观者留下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从文中介绍看,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在外形设计和展区布设上各有什么特色?
外形设计:
展区布设:“鲁班锁”之所以成为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其原因究竟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选文末段画横线句中“现代”与“艺术”两个词语,能否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山东展馆主题“齐鲁青未了”既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也表达了“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
B.山东展馆在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一走廊”“一窗口”“一家园”分别指的是“智慧长廊”“城市窗口”“齐鲁家园”三个具体的展示板块。 |
C.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也是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
D.山东展馆从外形设计,展区布设到具体展示内容,全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 |
上海世博山东馆开馆前夕,某同学在了解山东馆的诸多特点后,出于为山东馆“聚人气,增魅力”的目的,拟撰写一副对联。下面是该同学结合展示内容拟出的上联,请你据此写出下联。
上联:“智慧长廊”凝聚齐鲁圣贤智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
结构: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寂寞的月亮
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
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月亮上面,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月亮上面,有山峰,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广裹地铺展开去的,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而是无尽的荒凉。月亮上没有风,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月亮,不只是寂寞,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关于月亮,从古到令,有很多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伐桂”,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那些传说,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月亮什么也没有。也许,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可是,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很多年了,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月亮,我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一篇篇翻开来看,那不是写给月亮的,不是的,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然而,那一首首歌,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是的,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而且,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地自私!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数亿万年了,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
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也许,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甚至去呼唤……
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于天空,孤独地洁白于天空。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
(作者汪建中,有改动)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3分)
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为了月亮,人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从文中看,“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但作者却以“寂寞的月亮”为题,请你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2分)
文章的结尾说“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4分)
下面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歌颂了月亮淡泊宁静、甘于寂寞的品格,希望人们用一颗宁静、大度、善良的心去对待生活。 |
B.褒扬月亮在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独步于天庭,拥抱寂寞,把一片光辉洒向人间的崇高精神。 |
C.赞美月亮飘逸洒脱的风骨和特立独行的风范,启示人们面对喧嚣的世俗要心静如水,摒弃浮名。 |
D.崇尚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呼吁人们在生活中洁身自好,在孤独中感受快乐,在寂寞中享受人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起伏大、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其中,江淮、江南降水异常,江西、浙江等地3月初就出现了罕见早汛。3月下旬到4月,湘江、漓江、赣江出现了超警戒水位,部分地区发生洪涝。5月5日以来,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遭遇暴雨"倾城"。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解释说:"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加强了这些地区的气流上升运动。由于这些地区中低层水汽含量非常丰富,在空气上升运动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进而形成较强降水。"
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了西北个别省、区之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我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彤成一场场暴雨。暴雨形成的过程相当复杂。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持久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大的这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在这些地区,波动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使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形成暴雨中心。此时,低层空气暖而湿,上层空气冷而干,致使大气层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另外,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就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比如,河南有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的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
1. |
下面对暴雨形成的主要条件的归纳,恰当的一项是()
|
2. |
下面加点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一项是()
|
3. |
联系上下文,说说上文举河南特大暴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