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一)代表某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图(二)中哪个图不可能是这种生物所产生的配子
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和丁共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四条曲线对应的条件分别是()
A.①—丁、②—乙、③—丙、④—甲 |
B.①—乙、②—甲、③—丁、④—丙 |
C.①—甲、②—乙、③—丙、④—丁 |
D.①—丙、②—甲、③—丁、④—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