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小组从当地一湖泊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分装于六对黑白瓶中,剩余的水样测得期初溶解氧的含量为10 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六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24小时后,实测获得六对黑白瓶中溶解氧的含量,记录数据见表格。
| 光照强度(klx) |
0(黑暗) |
a |
b |
c |
d |
e |
| 白瓶溶氧量mg/L |
3 |
10 |
16 |
24 |
30 |
30 |
| 黑瓶溶氧量mg/L |
3 |
3 |
3 |
3 |
3 |
3 |
下列有
关说法错误的是
A.当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域为21mg/L·24 h
B.光照强度至少为b时,该水层产氧量才能维持生物正常生活耗氧量所需
C.当光照强度为d时,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溶解氧的含量也不会增加
D.若将a光照下的白瓶移至d光照下,则瓶中植物细胞内的C3和C5的含量变化分别为减少、增多
对于人类的某种遗传病,在被调查若干家庭中发病情况如表。据此所作推断,最符合遗传基本规律的一项是()
| 类别 |
Ⅰ |
Ⅱ |
Ⅲ |
Ⅳ |
| 父亲 |
+ |
- |
+ |
- |
| 母亲 |
- |
+ |
+ |
- |
| 儿子 |
+ |
+ |
+ |
+- |
| 女儿 |
- |
- |
+ |
- |
注:每类家庭人数为150-200人,表中+为发现该病症表现者,一为正常表现者
A.第Ⅰ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第Ⅱ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
C.第Ⅲ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显性遗传病
D.第Ⅳ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1966年,苏格兰科学家在一群小鼠中偶尔发现了一种全身无毛小鼠(称作裸鼠)。该鼠生长不良,繁殖力低下,易发生严重感染;后来有科学家对裸鼠进行解剖时发现,裸鼠体内胸腺缺失;通过杂交实验发现:裸鼠×正常鼠→正常鼠(F1),而F1个体间自由交配的后代(F2)中裸鼠大约占1/4,并且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裸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重组 |
| B.裸鼠易感染疾病的原因可能与繁殖力低下有关 |
| C.裸鼠性状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 D.F2正常鼠中与F1正常鼠基因型相同的几率为1/3 |
某种野兔的脂肪有黄脂、褐脂、白脂和无脂四种表现型,由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分别用A、a,B、b表示),将一只白脂雄兔和多只黄脂雌兔杂交,取F1中的多只褐脂兔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有4种表现型:褐脂兔162只,白脂兔81只,黄脂兔80只,无脂兔41只。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亲本白脂兔和黄脂兔的基因型依次是aaBb和Aabb。
B.根据上述F2的表现型及比例,说明两对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F1中一只黄脂雌兔和白脂雄兔,正常减数分裂都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F2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
已知某原核细胞的DNA分子双链中胞嘧啶占全部碱基的20%,在其中一条链上胞嘧啶占该链全部碱基的15%,则由该DNA分子上的某基因转录成的mRNA中胞嘧啶占该基因全部碱基的()
| A.25% | B.20% | C.15% | D.不能确定 |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 A.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构成 |
| B.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红细胞表面积2倍,说明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
| C.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
| D.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