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循环:95℃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下退火(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变性过程中通过高温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
B.退火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 |
C.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
D.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 |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与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酶是基因转录的重要产物
B.基因指导酶合成的翻译阶段需mRNA、氨基酸、tRNA、核糖体、RNA聚合酶、ATP等参与
C.细胞中有控制某种酶合成的基因,不一定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D.细胞中有控制某种酶合成的基因,就一定有相应的酶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对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让其中一个已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100个噬菌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中,有98个噬菌体的DNA含32P |
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D.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亲代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参与 |
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属于伴性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则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传递的顺序是
A.外祖父→母亲→男孩 | B.外祖母→母亲→男孩 |
C.祖父→父亲→男孩 | D.祖母→父亲→男孩 |
水稻高秆(D—易倒伏)对矮秆(d—抗倒伏)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杂交,F1自交得F2,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RRdd,1/8 | B.Rrdd,1/16 |
C.RRdd,1/16和Rrdd,1/8 | D.rrDD,1/16和RRDd,1/8 |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
A.F2的表现型之比为3∶1 |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
C.F2的基因型之比为1∶2∶1 | D.测交后代的比为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