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雪莱在脍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中,豪迈地预言:“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临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
A.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冬天 来后,春天不久也将到来 |
| B.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相近,在经历失败的冬天后,成功的春天也到来了 |
| C.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会永存 |
| D.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 |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
|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
|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
|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
|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
|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
|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
|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 | B.法国的巴黎 |
|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 D.意大利的威尼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