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2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实验步骤不正确 ②温度设置不合理 ③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 B.只有②正确 | C.①和②正确 | D.①②③都正确 |
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下图。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子叶黄色和绿色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
B.Y基因在细胞核内转录翻译为SGRY蛋白 |
C.据图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加和替换 |
D.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③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 |
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 |
B.人工诱变使生物发生定向变异 |
C.杂交育种的原理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
D.通过单倍体育种可获得纯合子 |
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受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不抗病。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理论上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为
A.2/10 | B.7/10 | C.2/9 | D.7/9 |
关于基因突变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发生的 |
B.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均可发生,病毒不能发生 |
C.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
D.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且具有可逆性 |
下列有关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
B.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分别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这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
C.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比为1:1 |
D.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就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