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小题2分)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对于人永远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 |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 |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所特有的企求。 |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侯晶晶:轮椅上“走”出精彩人生
侯冠宇
她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中国十大女杰”之一。不久前,她又登上了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面对诸多荣誉,侯晶晶更习惯将自己定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分内的事,荣誉是很偶然的。”
侯晶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因为从小迷恋读书写字,4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小学。让大家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单元测验中,她就得了双百分。很快,侯晶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1岁那年,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因为一次误诊,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不得不告别校园。侯晶晶坦言自己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但家人的爱给了她极大的支持。父母从不在她面前叹息流泪,总是乐观地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远方的姑父姑妈长年与她通信,鼓励她自学成才。
病床上的侯晶晶拿起书本开始在家自学。在长达10年的自学历程里,每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坐在专用沙发上看书,时间久了下肢会因血流不畅而浮肿,每隔一两个小时侯晶晶就必须把腿放直,让母亲按摩一会儿。最难熬的还是冬季,由于下肢没有知觉,晚上睡觉时,她的腿经常被放在被褥里的热水袋烫得血肉模糊,几乎每次都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蜕痂。
1994年,侯晶晶第一次坐在轮椅上进入自学考试的考场,这几乎也是她8年来第一次出门,当时的情景让她至今难忘。虽然既激动又紧张,但基础英语3个小时的考试她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自信地交卷了,大学语文也考得非常顺利。最终,侯晶晶的基础英语获得了马鞍山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认识侯晶晶的人都评价她“意志如钢”,她则淡淡地说:“认准一个正确的价值方向,化为点滴行动,坚持不懈,我只是在努力这样做。”在侯晶晶的人生道路上,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一直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
1998年,侯晶晶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结束了10年的自学生涯,她开始了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的学校生活。由于控制不了上厕所的时间,又无法用一般的公共设施,每次离开宿舍去听课,她都提前几小时禁水。即便如此,她也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里面装着用来方便的器具。
毕业的那一年,侯晶晶又以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完成关于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博士论文,她硬是啃下了13本诺丁斯的英文原版著作,其中有12本著作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侯晶晶还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坐着轮椅深入各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观察调研关怀教育在中国学校的开展状况。博导朱小蔓教授评价说,侯晶晶的调查发现和结论对关怀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运用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如今,侯晶晶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教师梦”,成为南京师大的一名教师。尽管“走”上讲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已经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现在侯晶晶的生活,仍然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她一直以一种从容冷静的态度对待种种荣誉:“人生似波浪起伏,有波峰波谷。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尽量沉下心来做点事情,不要迷失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文章最后侯晶晶说:“人生似波浪起伏,有波峰波谷。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尽量沉下心来做点事情,不要迷失方向。”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这则新闻的标题非常耐人寻味,“坐”在轮椅上却能“走”。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拟题。
本文虽是一篇通迅,但人物形象鲜明,请分析本文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这给了你怎样的写作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商隐诗:无题之诗为天籁
刘青海
顾炎武论“诗题”云:“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显然,顾氏更看重的是“有诗而后有题”的“本乎情”之作,因为它更充分地体现了诗歌的抒情性本质。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属于此类。
考察从先秦、汉魏到唐代的诗歌史可以发现,随着诗歌艺术从自发的抒情歌唱转为文人的自觉创作,诗与题的关系也经历了从“有诗而后有题”到“有题而后有诗”的转变。“无题之诗,天籁也;有题之诗,人籁也。天籁易工,人籁难工。”袁枚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可以说表达了古人对这两类创作的基本看法。
汉魏以来,“有题而后有诗”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但“有诗而后有题”的创作方式并未完全消失,反而某种程度上成为诗歌情兴饱满的一种标志。例如,魏晋时有诸多以“咏怀”、 “杂感”、“无题”、“杂诗”为题的诗歌,其诗题其实并不能为读者提示诗的基本内容。单纯从形式上看,这类诗是有题目的;但从诗和题的关系来看,其性质更接近后世的所谓无题诗。这类诗因多写于饱满的情感状态下,往往兴感无端而又余韵深长,是作者全部人生境界的自由抒写,主题也多样而广泛,难以一概而论,因此往往以组诗的面目出现。如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等。这类诗和早期以《诗》三百篇以及《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无题诗不同:“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王国维)
李商隐无题诗的创制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李贺小传》说李贺“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对当时流行的依题作诗的风气颇为不满,反映出其诗歌观念中重视性情之真的一面,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诗和题关系的思考受到李贺的启发。而其制题方式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创作心态,主要是受到杜甫的影响,而远溯《诗》、《古诗十九首》和上述汉魏以来“有诗而后有题”这一传统,表现出其对先秦汉魏以来文学崇尚情兴这一传统的继承。如其《一片》、《为有》等诗,题目只是随意撷取诗歌首二字或诗中数字,这种制题方式显然学习《诗》,同时受到杜甫后期的诗作如《历历》、《能画》等制题方式的启发。至于李商隐直接以“无题”为题,连撷取数字以勾连诗和题这一道工夫都省了,较杜甫走得更远,是其独创,尤为后世诗家和批评家瞩目。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追求的,可以说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艺术境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小宇宙,是有限和无限的沟通、瞬时向永恒的转化。无题诗的文本就像是一个前意义的宇宙,在艺术上高度成熟、纯净,接近于纯诗,人人见之以为宝,却无以指称。它是可以兼容多重阐释的开放文本,每首诗的语言和意象都有一个具体的指向,可以确认它是有寄托的,却始终朦胧,无法确切地指认其具体所指。以其名作《锦瑟》为例,该诗自产生以来,就有众多解读,所谓“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祯),“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事实上,《锦瑟》之外的无题诗也往往具有浑成一片、兴感无端的特点。
和杜甫一样,李商隐在题和诗的关系方面,经历了从如同响应到若即若离的发展,创作状态也从精心结撰转变为随意挥洒,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其创作心态从刻意求工到追求自然天成的变化。不仅如此,李商隐先诗后题的艺术实践还反映了仕途不遇的士子对流行的功利诗风某种形式的反抗。制题方式的转变背后,是创作心态和艺术追求取向的不同。从诗史的角度看,从杜甫、李贺到李商隐对无题诗的回归,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其自身矛盾运动的产物。下列对“诗与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论认为,先有诗而后有题的诗是作者真情的表达;先有题而后有诗的诗是顺从于外物的表现。 |
B.从先秦、汉魏到唐代诗与题的关系也经历了从“有诗而后有题”到“有题而后有诗”的转变。 |
C.汉魏以来,“有题而后有诗”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没有完全消失,而且某种程度上成为诗歌情兴饱满的一种标志。 |
D.从诗史的角度看,从“有诗而后有题”到“有题而后有诗”的转变,再到李商隐无题诗的回归,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 |
下列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地体现了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
B.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追求的,可以说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艺术境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小宇宙,是有限和无限的沟通、瞬时向永恒的转化。 |
C.李商隐直接以“无题”为题,较杜甫走得更远,尤为后世诗家和批评家批判。 |
D.每首诗的语言和意象都有一个具体的指向,可以确认它是有寄托的,却始终朦胧,无法确切地指认其具体所指。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元好问“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郑笺,泛指对古籍的笺注)”,意在证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晦涩难懂,无人能解。 |
B.以“咏怀”、“无题”等为题的诗歌,其诗题其实并不能为读者提示诗的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看是有题目的,但从诗和题的关系来看,就是无题诗。 |
C.李商隐在题和诗的关系方面,经历了从如同响应到若即若离的发展,其创作心态也从精心结撰转变为随意挥洒,创作状态也从刻意求工转变到追求自然天成。 |
D.李商隐先诗后题的艺术实践反映了仕途不遇的士子对流行的功利诗风某种形式的反抗。制题方式的转变,表现了他不同的创作心态和艺术追求取向。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现在有一种观点,把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放在对立的位置上。目前对于全面发展一般有两种提法: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格的全面发展,即指个人心态(心理面貌)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心理面貌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为了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它教育和引导现实的有个性的人在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努力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
近年来,许多学校举办了不少特色班、专长班,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许多人把发展个性与发挥特长相提并论。个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他表明个体在社会实战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而“特长”是根据个人的优势和爱好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而且,个性培养的途径是极其广阔多样的,发挥特长仅属其中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开办特色班,使学生获得某些专长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忽视甚至剥夺学生主动发展的权力,那么就可能阻碍和压制学生个性合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忽视学生个性在发展上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忽视学生自身素质的特点和内在的积极性,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只会产生一种新的负担。结合文意,请思考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不是对立的?为什么?
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
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学校如何开办特色班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①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②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涵不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使是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做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20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的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入其中。不难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点。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③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20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论中,胡适有一篇总结性文章——《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20世纪我国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应该说,胡适的这一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④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然而,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⑤“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继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语》,背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物,这些都是普及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一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谐、文明的新社会。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试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为什么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尤需谨慎?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普及国学基本知识应该注意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秋钓江南
陆文夫
①每逢秋高气爽时,便会想起那垂钓的乐趣。那几年下放在工厂里劳动,倒也有不少的快乐,其中的一乐便是和老师傅们去钓鱼。
②那时候,出去钓鱼是一件大事,就和现在出国是差不多的,几天前就要开始准备。鱼饵、鱼具、吃的、喝的、草帽、雨衣,还有可以折叠的小板凳等等,样样都得备齐,全部都绑在一辆打足了气的自行车上面。
③三点钟出门,街巷昏黯,阒无一人,车行如飞,到了城门口时,黑暗中便有几辆自行车尾随而来。放心,这不是歹徒,是钓友,早就约好了的。钓友们在途中都不讲话,省下力气蹬自行车,那目的地经常是姑苏城外的河网地区,离城至少三四十里,那里从未有人去钓过。经常被钓的鱼会学乖,不易上钩,不像未被钓过的鱼那么傻乎乎的。
④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大体上都是正逢日出,河面上,湖面上飘浮着阵阵水汽,那情趣和到海边看日出是一样的。当然,我们摸黑出门决不是为了看日出,而是想争取时间。有些鱼,特别是我们最欢喜的鲫鱼,它们进食的时间大体上是早晨六点到十一点,下午要到两点钟之后,好像也有午休似的。我们也不能恋战,必须在四五点钟时收竿,赶回城里,钓鱼是只能起早,不能带晚的。
⑤在野外垂钓和在养鱼塘里钓鱼是大不相同的,硬是要有研究,要积累经验。首先要看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是有鱼可钓的。水清则无鱼,一眼看到底的河,非常美丽,想钓鱼可别去白费力气。河底的水草太多也不行,你的钩子会搁在水草上,沉不到底,大多数的鱼都是在水底觅食的。在一条陌生的河流上,你想垂钓首先得相天时,度地利。天气较凉时,早晨要在向阳面下钩,那里暖和,鱼多。天气较热时,要在背阴处下钩,那里凉快。光秃秃的大河边或湖面上,都不是垂钓的好地方,那里的鱼都是过客,不大停留。最好是大河边的拐弯处,草丛边,如果在大湖边有一条弯进来的小河浜,绝沟头,那是垂钓的理想之地,鱼在大湖中颠簸动荡,便到小河浜里来休息,来觅食,进来了就不大肯出去,这种地方往往是鱼儿的聚会之地。
⑥钓鱼和捕鱼不同,不是强取,而是诱惑,即所谓的愿者上钩。鱼在河里觅食,嬉戏,是漫无目标的,你必须用诱饵来引诱它,让它向你的鱼钩靠拢,这叫“打塘子”,诱人也要“打塘子”。诱人用的是权位、金钱和美女。诱鱼用的诱饵也很考究,通常是用菜籽饼,或是把米、麦、大豆炒焦,冲碎,再加点炒熟的芝麻碾碎后加在里面,使其有香味。鱼是有嗅觉的,它老远就闻到香味,就馋涎欲滴,就纷纷向你的鱼钩靠拢,就有很大的可能来吞食你那钩上的鱼饵。鱼来吞食诱饵,也和人接受贿赂是一样的,他们都以为是在水下,别人看不见。错了,任何事情总是有进有出,水下有动作,水面总是有反应的。
⑦钓鱼的人把鱼的规律研究得十分透彻,千方百计地要引鱼上钩,其目的是想得到鱼,想吃鱼。可是钓鱼的人又说:“吃鱼没有取鱼乐”。这话倒也是真的,吃鱼的时候总是没有钓鱼的时候那份悠闲自在,那样忘我、那种专注、那么兴奋和突然而来的强刺激!一条大鱼脱钩了,又是那么的痛苦、懊伤和后悔。人们把钓鱼作为体育运动是有道理的,不过,这种体育运动不是通常的那种体力的运动,更主要的是一种神经的运动,是锻炼一个人能经得起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突然而来的兴奋、颤抖、狂乱、大喜!然后又是无穷无尽的等待,却又不能把目光从浮标上离开,只能在浮标的近处看看水中的蓝天。久经此种锻炼,可使人能应付世界上各种巨变,可以荣辱不惊,可以于无声处听惊雷,可以把希望寄于无望之中,可以在无望中见到一点春的消息……
⑧《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肯定是不会钓鱼的,所以他中了举人之后便发了疯。姜子牙可是个钓鱼的专家,他在渭水之滨钓到八十岁,耐心地等待圣明天子来访贤。果然被文王发现了,可他没有高兴得像发了疯似的。
⑨衷心地感谢鱼,它不仅养活了我们的祖先,还锻炼了我们如何去对待得与失,喜与悲,升与降,贵与贱。当今世界钓鱼运动倒是可以提倡的。
1994年10月15日
(有删节)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题目是“秋钓江南”,写的是钓鱼的趣事,第⑥段为什么要写到 “诱人”?
第⑦段,作者说“钓鱼的人又说:‘吃鱼没有取鱼乐’”。结合全文分析,在作者的笔下,“取鱼”有哪些“乐”?
作者写范进和姜子牙有何用意?作者说“当今世界钓鱼运动倒是可以提倡的”,你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