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1年9月29日晚9时许,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升空,进入距地球约350公里的轨道,为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揭开大幕。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员将乘坐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载人交会对接,并进入天宫一号工作、生活。
天宫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大最重的在轨航天器。从外表就能看出,迥异于飞船的三舱结构,天宫一号是两舱结构的飞行器,两个舱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资源舱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实验舱是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地方,航天员准备进入的就是这里。舱内是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正常环境,温度、湿度、氧气等都和地球上差不多。
交会对接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三种方式。具体的方法一般是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并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当其飞经待发飞行器发射场上空时,通过择机发射使后者与前者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并且将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随后再依靠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让两者逐渐连为一体。
“交会对接”成功无疑是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而这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比如,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航天员搭载神舟飞船发射升空,飞到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预定轨道上,逐步追近天宫一号。此时天宫一号正以每小时2.7万多公里的速度在飞行。神舟飞船逐渐靠近天宫一号,不用人为控制,飞船自己用对接机构去碰触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随后两个飞行器紧紧锁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长条状的组合体飞行器,两个锁紧的交会对接机构则形成了一个密封通道。
在交会对接时,天宫一号被动,神舟飞船主动。一旦成为组合体,就由天宫一号的控制系统作为“大脑”来控制整个组合体。等舱内大气压变得正常,一切就绪后,航天员就能轻松打开神舟飞船的门,进入密封通道,沿着这个直径0.8米左右的通道飘进天宫一号。由于是在舱内,航天员不必穿臃肿的航天服,穿的就是普通的蓝色工作服。
天宫一号有个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主要负责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舱内的大气环境控制,包括温度、湿度、舱压、氧气等,制造一个类似地面的人类生存环境,甚至还负责把人体产生的有害细菌排出去。
在太空,没有“尘埃落定”这个词。天宫一号里面,由于失重,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不会自己落下来。而由于环境密闭,不能和外界通风换气,产生各种各样的气味不可避免。除此之外,还有人的头发、皮屑、汗、尿等。不过,这些在天宫一号里都能够得到净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宫一号是两舱结构的飞行器,两个舱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
B.航天员准备进入的是资源舱, 舱内是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正常环境,温度、湿度、氧气等都和地球上差不多。
C.交会对接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三种方式,主要依据智能控制水平和航天员介入的程度来分。
D.交会对接最后是依靠目标飞行器和待发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完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交会对接时只要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并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待发飞行器发射后就能与其对接。
B.在交会对接时,天宫一号主动,神舟飞船被动,成为组合体后,天宫一号就是控制系统的“大脑”。
C.交会对接一成功,两个锁紧的交会对接机构就形成了一个密封通道。这时,航天员就能轻松打开神舟飞船的门,进入密封通道。
D.当神舟飞船要与天宫一号实行交会对接时,天宫一号应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轨道上,以每小时2.7万多公里的速度飞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失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时是沿着一条直径0.8米左右的通道飘进去的。
B.“交会对接”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过,而我国这次圆满完成了“交会对接”任务。
C.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可以将人的头发、皮屑、汗、尿等进行净化处理。
D.天宫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大最重的在轨航天器,它的顺利升空,为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空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②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③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④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⑤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⑥一种令人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打住思绪。
  ⑦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⑧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⑨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⑩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选出下面句中空白处应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性。
②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 .。.
③一种令人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打住思绪。

A.偶然黯然怅然断然 B.黯然怅然断然偶然
C.断然黯然怅然偶然 D.偶然断然怅然黯然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下面不同的一句是()

A.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
B.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
C.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D.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

用一句话概括③~⑤三句话的意思。
答: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这句话中“放大镜”怎么理解?
答: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答:
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
答:
(2)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俞曲园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话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寂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
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扬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了“花落春仍在”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有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予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包括了陆润、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国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
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绪,但这时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半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解释下列词语。
景致:
义正辞严:
大逆不道:
指出下面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
答:
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节。试分别说明此句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
答:
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
答:
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不超过10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不超过40字)
答:(1)
(2)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为这篇散文的线索,“花落春仍在”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很好的照应作用,使全文脉络十分清晰。
B.俞樾在试卷上写下了“花落春仍在”这一诗句,喻指大清王朝元气大伤,但仍气数未尽,故得曾国藩赏识。
C.“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表现出有才能的读书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情绪。
D.俞樾对科举试题的改革,目的是为国选才,可是,连这样改良主义的行为,清朝统治集团也难以认同。

E.将李鸿章与俞曲园作比较,目的是批判李鸿章的为官之道,弘扬俞曲园的治学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25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后来由于交不起学费,没有毕业就失学了。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是冬天,罗庚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这样伸着,右手在不停地写……”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人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添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是冬天,罗庚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这样伸着,右手在不停地写……

A.不管依然就仍
B.尽管仍然只好还
C.不管仍然只好仍
D.尽管依然就还

指出选段中的一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华罗庚失学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推想当时的社会状况吗?
答:
1949年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于1950年2月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从美国动身回国。在香港,他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公开信中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就在这一年的3月16日,华罗庚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
回国后,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他积极倡导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是厦门大学图书馆管理员陈景润写来的,陈景润在信中说,他精读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并就其中关于他利问题的几个地方,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堆垒素数论》出版后,国内外数学界赞赏备至,没有人提出其中还有需要商榷的地方,他想不到一个无名青年竟然提出有的地方似乎值得改进。
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他兴奋地说:“这个年轻人真有想法!”随后。他向全国数学界推荐了陈景润,建议数学学会邀请陈景润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不仅如此,还把陈景润从厦门调来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自己的研究生,亲自指导他继续深入地钻研数论。
选段画横线的内容的顺序可不可以掉换?为什么?
答:
画“”的句子中含有“没有……也没有……而是……”句式,说说这一句式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
答:
从华罗庚发现陈景润这件事,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人应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B.作为青年人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
C.作为权威,应该甘做人梯,为青年人的成长作出贡献。
D.作为前辈应该正视自己学说中的瑕疵并关心培养后来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对命运这样说
(一)
你是谁?冥冥时空中,何处是你的家乡?哪里是你的归宿?你知道吗?我叩问过一万次关于你的谜。
你跟人类,跟随着世纪,来也神秘,去也神秘;歌也匆匆,哭也匆匆。我分明感到你就在身边,为什么看不到你的眼睛,见不到你的身影。
你这有声有色的虚无,无影无踪的实有。我看不见你,但我感到你的存在,你的呼唤,你的权威。我曾抚摸过你的残暴,也抚摸过你的温柔;曾抚摸过你的专横,也抚摸过你的仁厚。我知道你游荡在爱与恨之交,生与死之界,但我看不见你,不知道你是什么模样。
昨夜我在梦里见到你,你仿佛是一个马戏团的戏子,带着小丑的高帽,挥动着枯萎的树枝,戏弄着所有的看客。
古往今来,有人匍匐在你的脚下,有人颤抖在你的面前,或作绝望的抗争,或作希望的祈求,你都无动于衷。你高傲又谦卑,悭吝又豁达。你随时都可以拥抱我,随时都可以抛弃我。今日你赠给人们以鲜花,明日却洒给人们以苦泪。
我和你,总是隔着一层雾。雾中看着你,只有解不开的朦胧,穿不透的模糊,猜不完的玄奥。
(二)
你把贫穷带给善良的茅屋,把皮鞭交给狂妄的庸夫,把花环赠给无聊的骗子,把洪水带给纯朴的村落。
可是,我又听到你的辩护:
我并非魔鬼,我是天使。我有天使的彩翼和彩梦。是我把你带到母亲的怀抱——生命永恒的热土;你一降生就进入温馨的家园,家园里有生命的泉水,洁白的乳汁。因为有这家园,你童年的灵魂,才无须到处漂泊。
我给探求者献以创造的极乐,对颓废者罚以精神的虚空,把怯懦者安顿在阴冷的墙角,为刚强者展示宽广的道路。所有锲而不舍的寻找者,都是我的友人。我给他们艰难险阻,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生命的巨浪;我逼迫他们流下的眼泪,只是为了洗明求索的眼睛。
(三)
她是谁呢?我说不清。她该半是魔鬼,半天是天使;半是狼,半是鸽子;半是我的敌人,半是我的朋友。
给我这么多痛苦,给我这么多折磨,给我这么多虚幻的期待,给我这么多实在的战斗。每天都在奔波,但不知道,奔波是为了战胜她给我的厄运,还是为了去接受她给我的诱惑?生命中那些难忘的欢乐,不知道是她的赠予还是我的汗水的报酬?
让她去吧,我不再思索。让她去吧,我不再困惑。我相信她是强大的,但我也并不软弱。我相信可以成为她的主宰,即使主宰不了,也决不甘心作她的奴仆。我甩开她的阴影,将自己寻找,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的心灵,自己保卫自己的魂魄。我自己赋予自己以强大的力量,挟着她,让她和我一起追求。即使挟不住她,也不会让她牵着走。让我浩歌而癫狂,我不愿意;让我煮酒而沉沦,我不愿意;让我颂扬命运的铁拳,我不愿意;让我背叛自己的良知,我不愿意;让我停止求索的脚步,我不愿意;让我冻结胸中的火焰,我不愿意;让我谴责辛勤的园丁和他的不成熟的花朵,我不愿意。不管她是魔鬼还是天使,我都不被她征服。不屈服于命运之神的诱惑与调遣,这才是人的生活。
把下列句子填入文中,顺序正确的一项
①你这货真价实的魔鬼,我已看穿你的罪恶:
②我思索了漫长的时日,无法驳斥命运之神的辩护。
③还没有记忆的时候,你就闯进我的生活。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第一部分中“有声有色的虚无,无影无踪的实有”的含义是什么?
答:
简要分析第三部分中“我相信她是强大的,但我也并不软弱”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命运”认识的发展过程。
答:
作者在文中使用“你”“我”“她”三种人称来指“命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两处加点的“不知道”含义不同,第一部分中的“不知道”表现了作者无法把握“命运”的迷茫,而后者则表明作者为“命运”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B.“你把贫穷带给善良的茅屋”一句充满着对“命运”不公的谴责,其中的“茅屋”一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贫穷的人。
C.“可是,我又听到了你的辩护”一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表明作者完成了对“命运”认识的根本转变。
D.文章结尾用七个“我不愿意”表明作者不屈从于“命运”的主宰。其中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团“火焰”,显示了作者战胜“命运”的信心。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酣畅,富有诗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作者不屈服于“命运”的唯物主义精神。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①“抵抗力”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凡物在静止时都本其固有“隋性”而静止。要使它动,必须在它身上加“动力”,动力愈大,动愈速愈远。动的路径上不能无抵抗力,凡物的动都朝抵抗力最低的方向。如果抵抗力大于动力,动就会停止,抵抗力尽管低,聚集起来也可以使动力逐渐减小以至于消灭,所以物不能永动。静止后要它续动,必须加以新动力。这是物理学上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到人生上面。人像一般物质一样有惰性,要想他动,也必须有动力。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愈强,动愈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易失败。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在物的方面,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物的动必终为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
文段在写人的意志力之前为什么要写物理学的动力原理?
答:
作者提出“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理由是什么?
答:
这一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②这是一个琐屑的事例,其实世间一切事情都可作如此看。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大半都靠极坚强的意志力,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例如孔子,他是当时一个大学者,门徒很多,如果他贪图个人的舒适,大可以坐在曲阜过他安静的学者生活。但是他毕生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过粮,在匡遇过生命的危险,他那副奔波劳碌栖栖惶惶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他有改革世界的抱负,非达到理想,他不肯罢休。《论语》长沮桀溺峰足以见出他的心事。长沮桀溺二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告诉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意思是说,于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去理会它,改革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说,我们既是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气力去改革它。孔子平生所说的话,我觉得这几句最沉痛,最伟大。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要拼命去改革它,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他说得很干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请写出选段的中心句。
答:
“这是一个琐屑的事例,其实世间一切事情都可作如此看”一句中,“琐屑”“如此”分别指什么?
答:
作者将孔子与长沮桀溺二人比照着写,有何用意?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