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废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历史 |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
| 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 | 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 |
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梭伦执政时期 | 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
| C.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 D.西塞罗生活时期 |
某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应该是()
|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
| 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
| 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
| D.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
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刻有铁米斯托克里(雅典政治家)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14人刻写。由此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
|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 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妙方 |
| C.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 | D.是一出民主闹剧 |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
|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
|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
|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