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清末李伯元在《海天鸿雪记》中曾描述:“上海一埠,自从通商以来,世界繁华,日新月盛。北自杨树浦,南至十六铺,沿着黄浦江,岸上的煤气灯、电灯,夜间望去,竟是一条火龙……”。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开始后 C.甲午战争后 D.民国初年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
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
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
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致良知
C.心外无物 D.天人感应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中指出:“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

A.隋唐时期 B.唐宋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