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成分时,发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也都存在,
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生物与非生物没有区别 |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
C.生物来源于非生物 |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成功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
B.假设的核心是: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 |
C.根据假设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演绎并进行测交实验验证假设 |
D.做了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以验证其假设 |
下图1、图2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变异的示意图,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两图所示的变异()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
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A.1/88 | B.1/22 | C.7/2200 | D.3/800 |
下列各项的结果中,不可能出现3:1 比值的是()
A.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子代中不含15N与含15N的DNA数量之比 |
B.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黄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 |
C.酵母菌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相同葡萄糖时吸入的O2与产生的CO2总量之比 |
D.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
用32P标记某动物的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人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后期,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A.20和20 | B.40和20 |
C.20和10 | D.20和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