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
、B两个区域,A地是工业发达的城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若干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区域 |
S S(%) |
Ss(%) |
ss(%) |
| A |
80 |
18 |
2 |
| B |
2 |
8 |
90 |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两个物种
C.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农田里一平方米内的植物个体数 | B.一个教室里所有的学生数 |
| C.一块棉田中所有的棉铃虫总数 | D.某市五万育龄妇女 |
将一组玉米胚芽鞘的顶端切去,分别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12 h,胚芽鞘可能向右弯曲,如右图所示,则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β(纵轴)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横轴)的关系可表示为()

浙江海宁市一位农民不慎错将家中存放的植物生长素当作农药,对晚稻治虫。结果短短一个月里这些晚稻疯长到一人多高,并且呈芦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成芦苇状,是由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晚稻发生了基因突变 |
| B.晚稻的疯长,主要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分裂 |
| C.晚稻不结实,是由于大量能量用于营养生长,影响了生殖生长 |
| D.如果当时进一步提高配制浓度,晚稻将会长得更高 |
右图表示研究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中运输的实验,琼脂块甲和琼脂块乙位置如右图所示。下表是实验装置在黑暗中和单侧光照时,琼脂块甲和乙中生长素的相对量,该实验说明( )
| 琼脂块 |
收集到的生长素相对量 |
|||||
| 黑暗 |
单侧光照 |
|||||
| 甲 |
21 |
33 |
||||
| 乙 |
79 |
67
|
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实验组合能证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是()
| A.实验①和② | B.实验②和③ |
| C.实验①②和③ | D.实验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