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1是同一种生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图2是该生物一个细胞中的DNA含量随细胞分裂而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图1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其中①细胞继续分裂可形成的细胞是 。
(2)可表示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图是 。
(3)④所形成的子细胞名称为
(4)图2中不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 。②与图2对应的区间是 。
(5)②图处于 分裂 时期。
如图1表示利用生物技术制备抗X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图2表示体外受精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图3表示番茄和马铃薯植物细胞融合和再生植株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图1中注射到小鼠体内的物质是__________。融合后的细胞经过多次筛选才能获得理想的细胞,此类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该过程所用的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中过程①是植物细胞形成__________的阶段,该阶段所用的酶是___ ____。
下图是细胞融合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②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细胞,以去除植物细胞壁。
(2)过程③叫做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常用的诱导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④是细胞壁的再生过程,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4)⑤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先诱导细胞分裂形成______________,再由它分化形成杂种植物幼苗。
(5)若番茄细胞内含A个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舍B个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内含_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若对番茄和马铃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能成功的话,得到的后代应含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若要得到可育的番茄一马铃薯,必须用_________________来处理幼苗。这两种方法相比,体细胞杂变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
B.细胞克隆的最主要用途之一是从普通细胞系中分离出缺乏特殊基因的突变细胞系 |
C.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细胞株或细胞系,证明了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
D.愈伤组织的形成必须从培养基中获得水、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等物质 |
生态学家对某池塘进行能量流动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1)。请回答下列问题:
食物链 |
植物 |
植食动物 |
肉食动物 |
GP |
463 |
63 |
12.6 |
R |
96 |
18.8 |
7.5 |
未利用 |
293 |
29.3 |
5 |
分解者分解 |
12.6 |
2.1 |
微量 |
注: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1)池塘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某种鱼类向上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发生改变。
(2)从表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若粪便迅速被分解,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表中的____________(填表中数值)J·hm-2·a-1的一部分。
(3)某地区为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将某种生长迅速的外来鱼大量引进某池塘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这种鱼与本地原有物种可能存在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池塘中的N、P含量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________,造成鱼类数量减少,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 kJ。
(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