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父爱无言
我有个在一家客运公司做售票员的朋友,他总是向我大倒苦水,喋喋不休地抱怨父亲不关心疼爱他,总对他不冷不热的,两个人在一起半天都说不了一句话。因此,他与父亲的关系很僵。他从来都不愿搭理父亲,更别说喊他一声爸爸了。
①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傍晚,朋友的父亲接到一个熟人打来的电话:“一个小时前,你儿子公司的一台客车坠下了鹰子岩处的山崖,死了二十多人,不知你儿子是否也在车上……”熟人的话还没有说完,朋友的父亲紧紧握在手中的话筒突然就掉到了桌子上,他的身子猛地晃了一下,差点倒在地上。他呆呆地扶着冰冷的墙壁站立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他来不及跟家里其他人打一声招呼,匆匆推了一辆破自行车,就拼命的向出事地点骑去……
②雪花仍在纷纷扬扬地下着。路上又硬又滑,自行车被摔坏了,脸被摔青了;鞋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弄丢了一只,脚掌被尖利的山石划得鲜血淋漓,一滴滴地洒在雪地上,仿佛朵朵怒放的梅花,凄美动人。他跌跌撞撞地花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二十里外的出事地点。他一边急切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一边颤颤巍巍地翻看着那一具具惨不忍睹的死尸。
这时,儿子也赶来了。他是被单位委派来这里协助处理事故的。③寒风正在毫无顾忌地肆虐着,雪落无声,父亲的头顶一片雪白。那一刻,父亲单薄、苍老的身影变得那么的模糊而清晰,就仿佛雪地中一座冰冻的雕塑,烙铁一样地烧痛了儿子的眼睛。他的眼角有些湿润,声音有点抖地喊道:“爸,别找啦,我在这里好好的呢!”
父亲一下子呆了。他停止了找寻,连话都说不出一句来了。过了好半天,他才恢复了神志似的,摇晃着走到儿子的面前,定定地看着儿子,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他那沧桑的脸颊流了下来,掉在衣服上,掉在雪地上。
儿子噙着泪问:“爸,你没事吧?”
父亲摇了摇头,努力地从冻得僵硬的脸上挤出一个笑来,喃喃地说道:“你没事……没事就好!”
“爸!”儿子深深地跪了下去,抱着父亲那只伤痕累累的腿“呜呜”地哭了……
④雪落无声。 (朱龙标).文中的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短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父亲?突出了父亲怎样的形象?
.短文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你任选一处品味品味。
我选( )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⑸“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突然间,觉得非常惭愧……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改动)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 A →想给孩子零食时, B →快到终点站时, C →与小姑娘分手时, D 。品味语言,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文意,解释第⑾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味道: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⑽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请简要分析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文中第(9)段划线句子“我” 的手既颤抖,又僵硬,原因是什么?
请发挥想象,在第⑾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阅读文章回答小题。(18 分)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 叶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者”,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相互牵连,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寥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內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⑤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的奖赏。
⑥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阅读文章回答小题。(22 分)
掌心化雪
丁立梅
⑴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⑵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⑶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⑷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⑸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⑹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⑺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⑻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⑼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⑽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⑾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⑿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选文第⑵段画线的句子中“压”字用得精练、准确,请作具体分析。
语文老师为什么把“她”描写的“雪是美的,也是冷的”确定为唯一的一等奖?
选文中语文老师形象鲜明,请结合选文分析,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⑾⑿段中,“她”一次次跑到福利院,和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发奖品,为什么?
选文的题目“掌心化雪”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掌心化雪”的意思。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说勤俭
①针对“舌尖上的浪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告诫人们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②“勤俭”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勤劳的人,明白自己得到的一切来之不易,就会珍惜所得;俭朴的人,能不断激励自己去奋斗、去创造。恩格斯曾说,享乐主义使人不做一点正事,心甘情愿地丢掉人的品行,只想吃的好,喝的好,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的精神内容。伟大导师的话,一语道出了“勤和俭”的辩证法,揭示了“懒和奢”的危害性。很难想象,一个平日里懒散惯了的人会懂得节俭;更难想象,一个平时一味追求享乐,骄奢淫逸的人会有进取心。勤俭是一个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具备这种态度,才能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不断进取。
③“勤俭”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香港的“船王”包玉刚家财万贯,却依然以勤俭治家,每天仍坐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亿万富翁,买一辆小汽车又算什么,何至于“抠门儿”到这个地步?其实他并不是吝惜那几个钱,而是在时时告诫自己切莫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生活,这正是他事业成功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④“勤俭”对于个人如此重要,而对于一个国家、社会更加重要,它是国家富强、发展的根本保证。纵观中国历史,保全社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当权者很注意“克勤克俭”。无论哪个朝代的灭亡,尽管原因众多,情况复杂,但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当权者丢失了勤俭治国的法宝,荒废朝政,荒淫无度。历史的教训惨痛而深刻,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⑤“勤俭”是人类的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倡导“温良恭俭让”。当今,习总书记针对社会不良风气,倡导勤俭,深得民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
文中第②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和 ,请你为第 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简要分析第②-④段的论证过程。
“勤俭”是人类的美德,可现在有些中学生却认为,勤俭是过去物质极缺年代的事情,现在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再也不需要勤俭了。对此,你怎么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被遗忘的芍药
陈奕纯
①芍药首先是一味药,中国的一味中药;其次是一种草,可以治病的草;最后才是一种花,香不过莲花的清远,艳不过牡丹的华贵,但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我觉得远远在莲花和牡丹之上,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她呢?
②我记不清她是怎样的一种美。那个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从北方返程,友人相赠一植物,根茎一根多瓣,瓣瓣如霞,拥抱在一处好像一朵盛开的红莲花,然而一问,才知道是芍药的根茎,可入药;花呢,也可以晒干泡茶。这么漂亮的植物根茎,仿佛一块玲珑无比的美玉,埋在地下,岂不是可惜了这份上帝的礼物?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友人告诉我,芍药最美丽的部分不是她的根茎,而是她的花朵,如果看见了她的花,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她的大美!我半信半疑地把她埋在了小区花园的一个角落,期待着友人这番话不会骗我。
③我记不清她是怎样长出第一枝嫩芽的。那个早晨,我看见小角落的泥土堆里,冒出了一片红红的尖尖的小脑袋.远看如同竹笋形状,但没有薄薄的笋衣,秸秆也比较水嫩。不几天,那些小脑袋开始长高了,变长了,秸秆上生出了密匝匝的芽头,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大约十来天的光景吧,红红的芽头们渐渐地向绿色过渡了,是那种墨绿色,然后是油绿、碧绿、嫩绿、蛋黄绿直到芽头越长越高,我才发觉这芍药花的枝枝叶叶,原来可以是绿的,根本不是红的,更不是什么红药水染红的。
④我记不清她是怎样打开第一朵花儿的了。每天下楼散步时,我的目光总爱往花园的方向瞟,希望能一眼看见她,除了一小丛碧绿之外,很难分辨出哪是叶,哪是草来。我只有默默走近,看看她的长势如何如何了,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稍稍心安一点点,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一个午后,我匆匆经过小花园,随便那么一瞥,竟然看见了一个小红点似的花蕾。几天后,一团红,宛如雾,一瓣一瓣地打开,一缕一缕地吐着香气,水灵,透明,不浓不淡,似曾相识,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欢。
⑤记不清那棵芍药究竟开了多少朵花儿。在广州这样的南方城市,整整一个夏天、大半个秋天她都在一次次怒放,一次次枯萎,再一次次坚定地怒放,彰显着她的美丽自然,我也没有辜负她的热情,无数次流连在那个小花园,且不厌其烦地向四邻们介绍她的名字、她的医药价值,解释她和牡丹是同一个祖先,知名度之所以太低,是因为她的美太内敛了,也太安静了,在这个张扬个性、广告漫天飞的时代,她太容易被我们遗忘掉了。
⑥我记不清我的芍药是怎样消失的了。印象里,是一个特别无所谓的黄昏,我发现她所有的枝叶都没有了,草地上一片狼藉,有新土慌乱翻过的痕迹。很显然,她被人薅掉枝叶,连根挖走,不知是丢进了垃圾桶,还是移植到了哪里……
⑦这些年,我有太多太多的记不清,这株芍药的细枝末节也在时间里渐渐远去,但每每走过小园儿,总有一种牵挂挥之不去。华丽之中的素朴?还是繁盛之间的孤寂?打开画本,她的枝叶在我眼前又一一散开,我画过芍药洗尽铅华的姿容,梦过她在风中一朵花蕾一朵花蕾地绽开……依旧对她的突然蒸发耿耿于怀。也许今生,我如果不去如此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地写她,如果仅仅是我笔下一种陌生植物的话,她真的是毫无灵魂、毫无气象可言了。想一想我们的一生里,有多少美丽擦肩而过,有多少鲜花守候到老,错过了只是错过了,悔过了只是悔过了,这是很多人事后发出的喟叹。
⑧这个世上遗忘是一种无意识的小动作,而弯腰捡拾起那些“遗忘”,往往也是人生中有价值的细节,也可能是最伟大的转弯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本文以“被遗忘的芍药”为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第①段说“但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这种“大写意”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文中反复出现“记不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从修辞角度)
②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从词语角度)说说文章结尾一段在内容和结构的作用,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