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下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
B.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军民抗击英军 |
C.洋务运动 |
D.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
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先后出现在(明)都穆《听南纪谈》、(清)黄宗羲《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反映了
A.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
B.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 |
C.儒家思想革新的进取性不强 |
D.社会转型时期更需务实学风的支持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引自《前汉书》卷六十四上)为什么说主父偃的建议是“计”?因为
A.它不仅有利于刘姓政权而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
B.它既提高了诸侯国的地位又满足了诸侯子弟 |
C.它以宣仁孝之道为由而行削弱诸侯力量之实 |
D.它用加强地方权力的办法来巩固中央的控制 |
《红楼梦》《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