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 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显然这类词不像以往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得以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而得以派生,而且这类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强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入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状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X”——“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
C.“打酱油”、“被XX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
下列理
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出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②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③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④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⑤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解释词语:
一介儒生:
血气方刚:读下列对联,说说对联有哪些基本特点?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答: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孙中山当了总统之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作者为什么先从其“住”的方面写起?
答:标出选文第⑤段有概括作用的语句,并品味其表达作用。
答:简析该选段所表现的语言特点。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安于途中
①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②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③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吗?等待或许会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④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⑤其实,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⑥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于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⑦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因为生命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在不停地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徒;就像泉水,只有在不断地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⑧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到达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徒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⑨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选自《散文百家》内容有删改)阅读全文后,应当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安于途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简答下面两题:
(1)第②段写了候鸟和泉水,是要表明:__________。
(2)第④段中以彩虹和蝴蝶为例,其目的在于说明__________。本文否定了对生命的哪些看法?(分条写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⑥段作者说:“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请回答“这些”指的是什么?简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这些”指的是
因为 从全文看,第⑦段中“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一句话的含义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生命带给人们很多启示,每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有人追求结局的辉煌,有人关注过程的完满。本文作者坚决反对追求“终极愿望”,主张“过程即生命”。 |
B.作者认为,由于人们坚信“付出就要有结果”,一味追求结局的辉煌,从而使生命必经的过程成为人生“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
C.本文作者善用类比的方法,浅显明了地阐发道理。如在第八段,作者用“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过程成就“最终的美”的道理。 |
D.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自然通畅,韵律和谐,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
E.从本文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注重过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终极目标的旷达和名利追求的淡泊。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曾有人劝我把名字中的“桐”改成“同”,他说我的名字犯“凶”。我却执意不肯,因为这个“桐”字对我有特别意义。
这个名字是奶奶起的,那时候,我还在母亲肚子里,奶奶说,不管是男是女,都用这个名字。可是谁都知道,她想要个男孩,因为父亲是她唯一的儿子。
很可惜,在这场赌注里,她注定要输得一塌糊涂。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计划的,即使她那么渴望一颗“海边的梧桐”。18年前,在某个城市某间产房的某个角落,一个严厉的老人拂袖而去,留下那苍白的床单上一个同样苍白而孤独的女人,抱着一个张着大嘴“哇哇”啼哭的干瘪丑陋的小孩。在地图的那一边,在记忆模糊的海边,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不久,奶奶去世了。我便成了“我”,而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我是一个拙劣的小偷,不经意间连累了我的母亲。“这个‘桐’字对我有特别意义”,其原因是
“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一句中为什么重复说“整整两个星期”?
答:为什么说“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
答:
我的童年并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常常被锁在屋里倾注于风琴、字与连环画。因为有着苛刻严厉的父母,我有了很多别样的记忆……
在有意无意的暗示、训言中,我开始慢慢变得努力地去作每一件事,总期望能做得很好,一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猛然惊觉这成了一种习惯!
习惯!多么可怕有强有力的力量!我无法否认,这种习惯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可它同时给我巨大的压力,虽然最开始我并没有觉察到。这种压力,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强大,以至于因我在高考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父母再三强调“不给我压力”时,我苦笑——这份压力来自十几年前的那次惩罚,那次训斥,甚至那次奖赏。这是不是应了佛家的“因果”?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发现“习惯”带来了另一个反面效应:我害怕出错,我变得和我母亲一样追求完美,唯一不同的是——我清楚明白地知道:“完美”永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样的心理障碍和十三、四岁特有的偏执与不训,“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肯定句,并与原文比较,说说其表达效果的区别。
改句:
效果:简要说明“我才猛然惊觉这成了一种习惯”一句中加点语词的所包含的信息?
答:文中所说“习惯”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 和 瓦
苏童
①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②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③二十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④那是我惟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⑤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我哥哥的衬衣。
⑥现在我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⑦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⑧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我”认为在雨与瓦的较量中“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其理由有哪些?
第一自然段中对“雨”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中引用聂鲁达评说“雨”的语句,在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⑴文章结尾部分写“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其原因是什么?
⑵根据文意,说说“我”对“雨”和“瓦”关系有哪些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时期以来,谈论快乐的话题愈来愈多。工作上有“快乐工作”说,生活上有“快乐生活”说,竞技场上有“快乐足球”说,学校有“快乐学习”说,研究领域有“快乐经济学”说,等等。
人生来具有趋乐避苦的本性。追求快乐,享受快乐,为人之常情。问题是什么叫快乐,怎样才能求得快乐。快乐是感觉,如何求之呢?马克思主义者对快乐有着自己的感受。谢觉哉在谈到长征中的艰苦与快乐时说,“不可能有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快乐来给你享受”,“只有经过劳作、经过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就告诉我们,形具快乐才生。
形具快乐生,首要在“形”。形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形体。无“形”,快乐就成了无本之木。毫无疑问,凡变化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无形难变,更难转化为快乐。这种形,具体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是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或决策,或管理,或科研,或操作等,都是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参与,对创造新生活的奉献。这些工作,因我参与、我奉献而快乐。因为说到底,形为快乐之质,快乐为形器之用。形与快乐,犹如刀之刃、山之峰,形存快乐存,形谢快乐灭。
形具快乐生,重要在“具”。具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潜台词叫“足”,同义语为“办”。一件事情与工作之“形”,做起来会有难易,论起会有高下,但不论是非凡或是平凡,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困难脚下踩,快乐心头生。如果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事不“具”不“办”,或是三心二意,少“具”缺“足”,东一榔头西一棒,又怎么能享受经过劳作、奋斗、拼搏而取得成功后的快乐呢?
形具快乐生,关键在“生”。生是一种过程,既有出生之意,又有发生之状,更有化生之态。这种有“形”且“具”而“生”发出来的快乐,透视出的是进取,表现出的是愉悦。这种愉悦,既有诸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在接受外部刺激后的外部感觉,又有诸如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后,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况的内部感觉。这种感觉属精神层面,只要不止于一步地实践、实践、再实践,进取、进取、再进取,就能使快乐陪伴终生。
形具快乐生,生生会不息。这种生生不息引起的变化,会使大量的新东西产生,并带来源源不断的快乐,使人“一笑失百忧”,精气神更足。生生不息的快乐会使人如神人,似天人,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成为忘我之人、不讲功劳之人、不讲名分之人,进而吐纳珠玉接千载,卷舒风云通万里。下面是关于“形具快乐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是快乐的载体,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工作,它透视出的是进取,表现出的是愉悦。 |
B.作者所认为的能够产生快乐的“形”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具有参与和奉献的特点。 |
C.“具”指的是做工作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并获得快乐。 |
D.“生”指的是劳作、奋斗、拼搏后所获得的快乐,它既指外部感觉,也指内部感觉。 |
下面各项中对“快乐”产生的必要条件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决策、管理、科研、操作,只要是对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新生活有利的工作,就有产生快乐的可能。 |
B.如果在工作中说得多,做得少,缺少“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的精神,也不能享受到快乐。 |
C.忘我之人、不讲功劳之人、不讲名分之人才能精气神更足,获得生生不息的快乐。 |
D.要想让快乐源源不断,陪伴终生,就得实践、实践、再实践,进取、进取、再进取。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篇议论文先阐述了快乐的含义,然后分析怎样才能得到快乐,最后指出为什么需要快乐。 |
B.快乐是感觉,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的快乐,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快乐,主要指精神层面。 |
C.在议论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时,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怎样才能获得快乐,接着又从反面概括不可能取得快乐的种种表现。 |
D.世界上的工作有千千万万,但是本文所指的工作,是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具体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