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基因A、B、C与它们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A、B、C分别控
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且通过酶1、酶2和酶3作用完成下列物质的转化从而形成黑
色素。即无色物质X物质
Y物质
黑色素。则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
个体交配,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A.1/64 B.3/64 C.27/64 D.9/64
下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中肯定含有S元素 |
B.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C的数目 |
C.①过程发生所需模板和运输B的工具都是RNA |
D.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
在生物组织的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材料选择错误的是( )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含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鉴定还原性糖 |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
下列生物工程实例中,不能说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是 ()
A.小鼠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 | B.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 |
C.“番茄马铃薯”植株的培育 | D.无病毒马铃薯植株的培育 |
关于基因工程下列操作步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鸟枪法”提取目的基因的过程需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
B.两种DNA黏性末端的黏合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实现的 |
C.目的基因导人受体细胞过程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
D.目的基因表达过程要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
“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
B.“一枝黄花”的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
D.观赏植物“一枝黄花”进入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