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
B.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细胞溶胶、线粒体基质及其叶绿体基质都能生成ATP |
C.标记基因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 |
D.培育转基因植物,通常用CaCl2处理植物细胞,以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 |
实验室内有一群基因突变的老鼠,这些老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它们就能维持正常,当它们进食后,它们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老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这些突变老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B细胞受损 |
B.胰岛A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基因缺失 |
C.无法将血糖合成肝糖原 |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
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①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②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③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甲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实验①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长方形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 |
B.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其原理是低温抑制着丝点分裂 |
C.实验③的目的可能是研究甲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但还需设计对照组 |
D.实验③依据的原理之一是“致癌物质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被激活” |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
D.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腺嘌呤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A.含有15N的DNA分子有两个 |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7/8 |
C.第四次复制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320个 |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
下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
D.丁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