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落后性。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是对现存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的否定 |
B.农民领袖想用绝对平均主义来保留一种自然经济 |
C.从否定封建生产关系到承认封建生产关系 |
D.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它具有两面性 |
“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
1938年7月《新华日报》载:“虽然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这说明国民参政会
A.具有普选的人民代表机关的性质 | B.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 D.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诉求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天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 | B.整体史观 | C.革命史观 | D.唯物史观 |
20世纪初,有人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认为: “今日海内,有如下党派:曰变法党,专与阻变法者为仇;保皇党者,爱其能变法之君,舍君而外,皆其仇敌也;革命党者,恶其不能变法之政府也,欲破坏之,别立政府也;惟逐满党专与满人为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党实为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先锋 | B.保皇党从本质上与变法党无异 |
C.革命党与变法党没有历史继承关系 | D.逐满党在历史上无任何进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