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珠三角地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30年来,得益于中央的政策优惠,凭借广东人敢想敢拼的劲头,广东率先打破了思想和体制禁锢,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_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工业.( 4分)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 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 丰富的矿产资源
C 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 外来资金和设备与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地处高原山地与高原草地的过渡带,自然风光独特、历史人文厚重、原生物产丰富、生态气候优越,居住着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是四川省内民族成份最多的地区。金川被誉为“中国雪梨之乡”。3月18日~4月12日,以“世外梨园探东女”为主题的2015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暨金川“世外梨园寻东女”梨花节在金川县世外梨园景区举行。下图为金川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梨花红叶景区的旅游价值有、和科学价值。
(2)近年来,金川将红色旅游纳入旅游规划中,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是。
(3)试评价金川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对该城市早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仓储区布局的特点。
(3)试从生态发展轴推断该城市未来空间形态特征。
(4)该市在规划目标中提出,将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请你为该城市发展献策。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科学合理利用和开发海洋,将会使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得更富有、更美好。下图为2014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和1999~2014年河北昌黎文昌鱼栖息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图,下表为2014年我国部分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结果统计表。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重点岸段 |
侵蚀海岸类型 |
监测海岸长度 (公里) |
侵蚀海岸长度 (公里) |
最大侵蚀速度 (米/年) |
平均侵蚀速度 (米/年) |
龙口至烟台 |
砂质 |
246.7 |
6.8 |
6.0 |
2.8 |
崇明东滩南侧 |
粉砂淤泥质 |
48.0 |
2.9 |
22.0 |
4.4 |
雷州市赤坎村 |
砂质 |
0.8 |
0.8 |
12.0 |
5.0 |
海口市南渡江 |
砂质 |
10.7 |
10.5 |
8.3 |
3.9 |
(1)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与图中的①②③对应序号是、、。
(2)2002年以来,文昌鱼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导致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某些年份的不同步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3)由表中可知,重点岸段中实际侵蚀海岸比例最大的是;与最大侵蚀速度相比,平均侵蚀速度相差最大的是。
(4)导致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主要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成渝经济圈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区域内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和交通有相当基础。长三角经济圈21.07万平方公里。下图为成渝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分布图。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1)制约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3分)
(2)成渝经济圈首先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填写序号)。(3分)
①国际金融②机械制造 ③轻纺食品④化工产业⑤生物工程
(3)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圈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2分)
(4)结合图分析两个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与20个国家进行了高铁合作或洽谈,其中“莫斯科—喀山—北京”的高铁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三国,全长超过7000公里,是欧亚高速运输走廊的试点项目。
材料二 下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莫斯科—喀山—北京高铁线、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和中俄原油管道”。
材料三下图为“俄罗斯概况”图。
(1)分析俄罗斯鄂毕河下游大面积沼泽分布的原因。
(2)比较①与③两条运输线路
运输线路 |
运输方式的特点 |
① |
|
③ |
(3)俄罗斯人口集中分布在国土的和西部地区,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4)分析中俄原油管道对我国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