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每空2分)下列是某化合物的结构简图,据图回答:
资料一
资料二:现有一多肽,化学式为C55H70O19N10,已知将它彻底水解后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
⑴资料一中的化合物由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这类化合物的基本单位的结构通
式是: 。该化合物水解时,断裂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需消耗__________个H2O分子。
⑵依据资料二中该多肽化学式的推算,它在完全水解后可得到氨基酸_____个,得到的丙氨酸和谷氨酸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个。
(9分)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
(1)若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含量较正常细胞减少的物质是[ ]________。
(2)若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
(3)若是神经元细胞膜,则在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该状态的维持有赖于图中a和d过程,则a和d过程分别运输的物质是_____、_____。
(4)提取动物的细胞膜,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做材料,先让其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然后经过________处理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涎、呕吐、便血、痉挛等,以致死亡。该外毒素为环状肽,结构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化合物中含有游离的氨基_______个,羧基_______个。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别这些氨基酸的种类是依靠其结构中的________。
(3)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_____ _种,其中有______个氨基酸的R基相同,这个R基是________。
(4)该化合物称为环状______肽化合物,含有______个肽键。
(5)填写虚线框内结构的名称:A.__________,B. __________。
(6)该化合物具有8个氮原子,其中_____个位于肽键上,______个位于R基上。
(7)该外毒素环肽在形成过程中失去了______个水分子。
(共6分)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有关“生物体的结构”相关的概念图.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据图回答:
(1)图中结构[1]是。
(2)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 ];
(3)结构[ ]为,是蛋白质加工和合成物质的“发送站”
(4)细胞内有双层膜的结构又是细胞控制中心的是;
(5)B图细胞中没有,且与A图所示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结构是[ ];
(6)[12]所示的结构的化学组成为和,它与染色体的关系为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7)若B图细胞为洋葱表皮细胞,那么紫色的色素位于[ ].
(8)结构[ ]为,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中含有少量的。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种子从萌发到幼苗形成再到发育成为成熟植株,在分子、细胞、个体水平上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小麦的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甲为小麦叶肉细胞中的一种生物膜及其所完成的一个生化反应。①、②和③三种物质中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 ] 。该生物膜上还能产生ATP,该处产生的ATP的作用是 。
(2)小麦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图乙是在CO2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25℃、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请据图分析:
①A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C点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__mg/100 cm2叶·小时(用CO2吸收量表示)。C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依此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措施提高小麦产量。
②请在图乙中用虚线绘出环境温度为30℃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
(3)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能够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光增强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促进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请自选实验用具完成以下实验以验证紫外光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及高度均相同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成两组。
第二步:对照组:给予适宜的可见光光照一段时间;
实验组 。
第三步:观察两组幼苗的高度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