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液体培养基(固定体积的容器内)培养大肠杆菌并测定其菌体数量变化(a点时添加青霉素和新鲜培养基),结果如下图所示。下面对该菌体数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与使用青霉素有关 |
B.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明显升高 |
C.d点开始出现的变化说明d点一定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 |
D.曲线后一次波峰略低于前一次波峰一定是培养基遭受杂菌污 |
甜菜块根细胞中有花青素,使块根呈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则能使水变红,这是因为
A.细胞壁被盐酸破坏 |
B.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
C.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D.盐![]() |
实验表明,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部,这是因为
A.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分子 |
B.细胞内维生素D的浓度过低 |
C.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
D.细胞膜上维生素D的载体较多 |
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下列关于其成分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脂质丰富的细胞膜功能复杂 |
B.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多的细胞膜功能复杂 |
C.糖类的多少决定着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
D.脂质含量达50%,对细胞膜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某一细胞器通过显微技术将其破坏,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不能形成细胞壁,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预测最可能是破坏了细胞内的
A.核糖体 | B.高尔基体 | C.线粒体 | D.内质网 |
水溶性染色剂 PI ,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 PI 中,仅有死亡细胞的细胞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 PI 注射到活细胞后,该细胞核会着色。利用 PI 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 PI |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 PI 的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