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液体培养基(固定体积的容器内)培养大肠杆菌并测定其菌体数量变化(a点时添加青霉素和新鲜培养基),结果如下图所示。下面对该菌体数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与使用青霉素有关 |
| B.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明显升高 |
| C.d点开始出现的变化说明d点一定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 |
| D.曲线后一次波峰略低于前一次波峰一定是培养基遭受杂菌污 |
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中,错误的有
| A.后者以种群为研究对象 |
| B.两者都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
| C.两者都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来源 |
| D.后者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
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 A.自然选择 | B.基因突变 | C.染色体变异 | D.自由交配 |
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
| B.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
|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产生新物种 |
|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
关于基因突变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
| 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发生的 |
| C.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
| D.基因突变的突变率是很低的,并且都是有害的 |
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5/8、l/4 |
| 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
|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但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