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桥玄字公祖,汉末梁国睢阳人也。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之。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玄由是著名。
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邽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上邽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乃止。时颇以为讥。
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畔,为寇抄,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玄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
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自为其文曰:“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注:寇抄:亦作“寇钞”,指“劫掠”。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壮玄意壮:认为……豪迈 B.称疾不就就:前往任职
C.就玄求货货:财物 D.谦俭下士下:轻视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桥玄“刚急无大体”的一组是(  )
①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       ②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   
③岐若不至,趣嫁其母         ④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⑤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         ⑥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桥玄做县功曹时,曾以豫州刺史周景的部陈从事的身份,彻查羊昌的罪行。虽然大将军梁冀试图救下羊昌,但羊昌最后还是被用囚车押解进京。
B.桥玄想让隐居不仕的姜岐出来做官,姜岐托病躺在床上不起来。桥玄大怒,命令督邮尹益和郡内的官员、读书人都去劝说姜岐,若劝说不成,将逼迫姜母改嫁。
C.桥玄幼子被人劫持,官兵攻击劫匪的同时其幼子也被劫匪杀死。桥玄请求皇上借此发布命令,凡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从此京城里,就再没有这种事发生。
D.桥玄能谦恭地对待贤士,有知人察人之明。曹操地位还很低的时候,桥玄就认为他与众不同,认定他是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后来曹操常常感叹桥玄是他的知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5分)
译文:                                                                     
                                                                            
(2)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5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选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第十五》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依:投奔
B.未见知待见:看见
C.大王今若委质於魏委质:投靠
D.身之衣食资仰於官资仰:依靠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邓芝“赤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②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③自表请见权曰④蜀必顺流见可而进
⑤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⑥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芝入蜀后,没有得到别人的了解和重用;一次和先主的谈话,使他获得了器重和信任。
B.吴蜀两国原来关系较好,但是刘备去世后,孙权担心魏国弱小,结盟于己不利,一度产生了动摇。
C.邓芝到吴国后,分析了两国结盟的好处和不结盟对吴国的害处,终于说动了孙权,恢复了盟友关系。
D.在和孙权谈论吞并魏国后的前景时,邓芝直截了当地告诉孙权,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以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得璧,传之美人

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孔子曰:“何陋之有

《师说》中出现的“师”字大致有如下意义,“老师”“以……为师”“学习”“从师”“具有专门技艺的人”,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⑦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A.①③⑤∕②⑥∕④⑦∕⑧∕⑨ B.①⑤∕②⑨∕③④∕⑦⑧∕⑥
C.①⑤∕②④⑦∕⑥⑧∕③⑨ D.①⑤∕②⑨∕③∕④∕⑥⑦⑧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卅宰。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卅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数,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先是含、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募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又耒阳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万。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二十五年,征还。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桂阳太守归家,须后诏书。居二岁,载病诣阙,自陈困笃,乃收印绶,赐钱十万,后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佣以自给给:给予
B.辄发民乘船发:征派
C.于是役省募息息:停止
D.载病诣阙诣:到……去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卫飒政绩的一组是()
(1)辟大司徒邓禹府
(2)举能案剧
(3)修痒序之教,设婚姻之礼
(4)习其风土,不出田租
(5)列亭传,置邮驿
(6)罢斥私铸
A(1)(3)(6) B(3)(5)(6)  C(2)(4)(5)  D(1)(2)(4)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卫飒仕途坎坷,被贬为边远地区桂阳的太守。到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
B.卫飒在治理桂阳时,免除劳役,处罚了奸吏,同时还凿山通道,方便交通,于是流民逐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C.卫飒管辖的耒阳县出产铁矿石,他禁止私人冶铁,这样做不但减少了犯罪,而且增加了县里的收入。
D.卫飒历仕王莽、光武两朝,老来贫病交加,由于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光武帝赐钱十万,以收买他的官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郡远者,或且千里。
译文:
(2)会飒被疾,不能拜起。
译文:
(3)视事十年,郡内清理。
译文:

阅读下面的寓言,按要求答题。
蝜蝂传
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栙,辄持取,其首负之栚。背愈重,虽困剧不止栛也。其背甚涩栜,物积因不散栞,卒踬仆栟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栠。至坠地死。
【注】①爬行时遇到东西;②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③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④不光滑;⑤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⑥被压倒;⑦不肯停下来。
读了上面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怎样的启示?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