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五:据商务部官员介绍,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危机对于双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企业对非投资项目除贸易、工程等传统领域外,已拓展到农业、旅游、能源、医疗等领域。目前,中国已同2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中非企业开展投资合作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正在不断得到改善。
(6)结合材料四,谈谈在中非经贸合作中我国企业应如何促进双方互利共赢。(12分)
材料六:当今世界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南北发展的差距加大。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另一方面要大力增进南南合作,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共谋发展。中国一向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达成的两项成果表明,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
(7)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肯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它说明的是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如下图)。这一定律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普遍证明。

我国本世纪以来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而失业率一直在4%左右徘徊,出现了“奥肯悖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过小,消费难以启动,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技术升级和产业革新,单位资本相对应的劳动力数量降低,形成了资本挤出劳动力的现象,完成相同国民生产总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会更少;企业用工不规范,超时用工,促使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大量新增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矛盾等。
材料二:为了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国务院要求各地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把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作为重要目标,把新增就业人数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落实目标责任制度。
材料三:2009年以来,某地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帮助的“输血式”就业,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造血式”就业转变。2009年该地累计投入3亿多资金支持再就业和创业,从而带动了大量就业。
(1)根据“奥肯定律”,说明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应如何破解“奥肯悖论”?
(2)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国务院把“新增就业人数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一做法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某地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道理。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为了适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必要依据宪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必将为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石。
结合材料,请分析这一系列的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相关知识的?

材料一2008年我国GDP、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增长情况

2008年
GDP
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
总量(亿元)
300670
61330
54219.6
比上年增长(%)
9.0
19.5
18.8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

时间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总量(亿)
增幅(%)
总量(亿)
增幅(%)
2008年
61330
19.5
62592
25.7
2009年1-5月
21108.67
6.7
22496.98
27.8

材料三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各项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一方面积极扩大政府的公共投资,截止到5月31日,2009年的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已经累计下达了5620亿元,完成预算的6成。另一方面,中央还要扎实地实施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全面地实施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型的收费,对住房转让环节的经营税暂行一年减免政策,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1.6及以下排量的家用车,按5%减征车辆购置税。第三,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全面实施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财政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一:某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统计表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出口值(亿元)
309.6
481.7
664.6
835.8
1044.2
1 283.5
同比增幅(%)
38.9
55.6
38.2
25.7
24.9
22.9
占全省出口比重(%)
26.1
31.5
34.7
35.1
34.6
34.8

注:(1)2009年1季度该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同比下降21.4%,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相对缓和。(2) 该省进出口长期以外商投资企业占踞主导地位,2009年1季度占进出口总值的62.1%。(3)近年来该省出口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6.1%,增幅回落13%,但总值占同期该省出口总值的61%。
材料二:2009年4月初,该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2年,该省某地区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建成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总体目标,省政府量化定性指标,分解定量指标,落实工作责任。特别需要指出,该具体指标中特别强调要全面提升“R&D”,培育自己的大型跨国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注: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简称为“R&D”。美国R&D是2.6%,日本是3.09%,韩国是2.92%。2007年,该省R&D为1.3%,而全国平均数是1.49%。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材料一下的“注”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与材料二中“全面提升‘R&D’”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3)结合以上材料请你为该省科学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