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探究“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是:
①按图(a)摆好实验装置,其中小车质量M=0.20kg,钩码总质量m=0.05kg.
②释放小车,然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电源频率为=50Hz),打出一条纸带.
他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如图(b)所示.把打下的第一点记作0,然后依次取若干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用厘米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0点距离分别为
,
…,他把钩码重力(当地重力加速度g=9.8m/s2)作为小车所受合力算出打下0点到打下第5点合力做功W= 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把打下第5点时小车动能作为小车动能的改变量,算得Ek=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此次实验探究的结果,他没能得到“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且误差很大。通过反思,他认为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钩码质量太大,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太多 |
B.没有平衡摩擦力,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太多 |
C.释放小车和接通电源的次序有误,使得动能增量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
D.没有使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距离也是产生此误差的重要原因 |
有5个同学做实验,各组实验数据列于下表,若每位同学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术水平都一样,那么第组测量结果更准确,由此计算出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约为。
组别 |
摆球材料 |
最大摆角(0) |
摆长(m) |
全振动次数 |
所测时间(s) |
1 |
木 |
5 |
0.41 |
10 |
23.6 |
2 |
铝 |
5 |
0.50 |
50 |
87.2 |
3 |
铁 |
5 |
0.80 |
50 |
90.0 |
4 |
铜 |
15 |
0.60 |
30 |
70.8 |
5 |
铅 |
10 |
0.80 |
30 |
71.8 |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我校物理课题研究小组在进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课题研究时,同学们提出 “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有关”.
(1)这属于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
(2)他们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已测得木块1的质量为100g,测定木板2在拉力作用下发生相对于木块1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得到一组F与相应的砝码重力G的数据(如下表),在表格中的空格内填上合理的数据,并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所示的方格坐标纸中作出滑动摩擦力Ff与正压力FN的关系图线.
(3)由作出的图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文字表述)
某实验小组利用数字实验系统探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装置如图所示,水平光滑导轨上的滑块与轻弹簧组成弹簧振子,滑块上固定有传感器的发射器.把弹簧拉长5 cm后由静止释放,滑块开始振动.他们分析位移—时间图象后发现,滑块的运动是简谐运动,滑块从最右端运动到最左端所用时间为1s,则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为f=
Hz;以释放的瞬时为初始时刻、向右为正方向,则滑块运动的表达式为x=cm.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小车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图中A为小车,连接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B的限位孔,它们均置于水平放置的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上,C为弹簧测力计,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再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
⑴ 该同学在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上,从点迹清楚的某点开始记为O点,顺次选取5个点,分别测量这5个点到O之间的距离,并计算出它们与O点之间的速度平方差△v2(△v2=v2-v02),填入下表:
点迹 |
s/cm |
△v2/m2·s-2 |
O |
/ |
/ |
1 |
1.60 |
0.04 |
2 |
3.60 |
0.09 |
3 |
6.00 |
0.15 |
4 |
7.00 |
0.18 |
5 |
9.20 |
0.23 |
请以△v2为纵坐标,以s为横坐标在方格纸中作出△v2—s图象.若测出小车质量为0.2kg,结合图象可求得小车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F =N
⑵ 若该同学通过计算发现小车所受合外力小于测力计读数,明显超出实验误差的正常范围.你认为主要原因 是,实验操作中改进的措施。
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实验得到了在不同拉力下的A、B、C、D ……等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并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作一个计数点。如图所示甲、乙、丙三段纸带,分别是从三条不同的纸带撕下的。
(1) 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s
(2 在甲、乙、丙三段纸带中,属于纸带A的是____________
(3) 在打A纸带的计数点“1”时,物体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m/s
(4) 在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