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仅限6处)
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北齐魏恺自散骑常侍迁青州长史,固辞之。宣帝大怒,曰:“何物汉子,与官不受!”此其证也。承平日,有宗室名宗汉,自恶人犯其名,谓“汉子”曰“兵士”,举宫皆然。其妻供罗汉其子授汉书宫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罗兵士太保请官教点兵士书都下哄然传以为笑。
——陆游《老学庵笔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歪,斜 |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 盘绕 |
C.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 |
D.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 |
下列各句与“何为其然也”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而今安在哉 |
D.固一世之雄也 |
找出与例句“顺流而东也”中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乌鹊南飞 |
B.乳二世 |
C.西望夏口 |
D.使不上漏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 论语》 、《 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习之。多见而识之。”(《 论语· 述而》 )②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 公予丑上》 )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我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柱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苏辙《六国论》,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倍之地 不赂者以赂者丧 |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不免于灭亡 |
C.子孙视之不甚惜秦之有韩、魏 |
D.赵尝五战于秦 燕、赵拒之于前 |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是()
A窃怪天下诸侯 B发愤西向
C 辇来于秦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
B.“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君王的传记。 |
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中的“出身”是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的意思 |
D.本文苏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
结合苏洵和苏辙两兄弟的《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孟子》、《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③。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④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注]①财:通“材”。②私淑艾: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③彀率:拉开弓的标准。根据①、②、③三个选段,简要概括孟子的教育思想。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似?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
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宝界山居记
【明】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①,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③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④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chǔ)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⑤,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 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aì):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或束隘迫狭或:如果 |
B.不足以极水之趣极:穷尽 |
C.顾不能自引决顾:转折,却 |
D.令人千载有遗恨也恨:痛恨 |
根据文章,下列句子全部直接写太湖的一组是()
①广五百里②重涯别坞,幽谷曲隈③天下之水,得山而止
④山或孤孑卑稚⑤漭淼澒洞,沉浸诸山⑥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太湖的独特之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宝界山的美,为下文写王氏父子作铺垫。 |
B.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由。 |
C.第③段写王维并说明“士大夫一失足遂不可浣”,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节之士的批判。 |
D.“何可及哉!何可及哉!”作者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王氏父子退隐有道的赞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2)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