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
C.地理隔离![]() |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tRNA、抗体、酶、载体蛋白发挥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所织衣物适于用含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
C.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只存在于血浆中
D.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
B.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
C.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
D.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
物种2 |
物种3 |
物种4 |
物种5 |
物种6 |
物种7 |
物种8 |
物种9 |
物种10 |
||
甲 类 群 |
样本1 |
55 |
10 |
0 |
15 |
12 |
0 |
42 |
0 |
21 |
10 |
样本2 |
52 |
30 |
0 |
23 |
13 |
0 |
41 |
0 |
22 |
12 |
|
样本3 |
44 |
20 |
0 |
20 |
15 |
0 |
39 |
0 |
20 |
11 |
|
乙 类 群 |
样本1 |
33 |
40 |
12 |
40 |
0 |
10 |
25 |
11 |
15 |
22 |
样本2 |
35 |
60 |
10 |
41 |
0 |
12 |
30 |
14 |
27 |
21 |
|
样本3 |
33 |
50 |
18 |
35 |
0 |
11 |
25 |
12 |
16 |
19 |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B.a ~ 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D.控制种群数量在d ~ 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