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 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对这一问题, 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
A.甲:皇帝和帝国宰相联合掌握行政大权 |
B.乙:联邦议会权力较大, 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
C.丙:行政机构权力大, 立法机构权力小 |
D.丁: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
从《国闻报》的发行到《国民报》的发行,主要反映了当时
A.报纸因文化专制而发行十分困难 | B.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
C.思想解放不断走向深入 |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马克思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流失,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结果:旧税捐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新税捐。由此带来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 B.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
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 D.清政府被迫“师夷长技以自强” |
近代中国翻译的外国著作
以上译著重点变化的主要相关历史背景是
A.中国人的宗教意识逐渐淡薄 | B.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
C.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 D.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开展 |
明代归有光说:“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士与农商常相混。”这种“士商相混”趋势在明清时期愈演愈甚。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出现为市民立言的“异端”思想家 | B.明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促进了赋役征银措施的推行 |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
A.以丁身为本,输庸代役 |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
C.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