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曾对当时的某一著述作如此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 ( )
|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孔子改制考》 | D.《新青年》 |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A.法西斯主义与民主主义 |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
|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
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
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 A.波兰灭亡后可利用德国进攻苏联 |
| 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
| C.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
| D.帮助波兰独立会消耗英国国力 |
欧洲曾经受过启蒙思想的洗礼,但在20世纪又发生了在一些学者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人们居然又会贬低自己的身份,去迫害有不同信仰的人,去严刑逼供或甚至否认人权”。材料中的“人们”主要是指
| A.德国人 | B.法国人 | C.犹太人 | D.波兰人 |
右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 A.美国、英国、法国 | B.英国、法国、苏联 |
| C.美国、英国、苏联 | D.美国、法国、苏联 |
这是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而分别支持南北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请问这指的是
| A.越南战争 | B.朝鲜战争 | C.中东战争 | D.海湾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