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相同密闭、透明玻璃室内各放置一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幼苗,在充足的水分、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内的CO2含量,结果如下表(假设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在0~25min期间,甲和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都逐渐减小 |
B.在0~25min期间,CO2含量逐渐降低是有氧呼吸减弱的结果 |
C.在0~25min期间,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 |
D.上表数据说明,乙植物比甲植物固定CO2的能力强 |
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能够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通过调控这种酶的合成,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坏死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B.一些细胞的坏死对人体也有益处,比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死亡 |
C.抑制RIP3的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胰腺炎起治疗、防御的作用 |
D.在人体的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 |
根据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些动物的细胞示意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乙、丙中都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细胞丁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
B.从染色体的数目上判断:细胞甲、乙、丙、丁至少来自3种动物 |
C.细胞甲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能够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细胞乙 |
D.若细胞丁产生的配子参与受精,可能会产生患先天性愚型的后代 |
如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23 |
B.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46 |
C.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1 |
D.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2 |
著名的生物进化论专家恩斯特·迈尔认为“生物学中只有一条规律,那就是所有的概括都有例外。”下列有关生物学中“不一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着丝点数不一定等于染色体数 |
B.有核糖体的不一定是真核细胞 |
C.DNA分子数目不一定等于染色单体数 |
D.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一定相同 |
下图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染色体还未复制,核DNA已完成了复制 |
B.③时期核膜、核仁重建,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
C.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变 |
D.②―→③表示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目也随之减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