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 A.掌握能量流动中的传递规律 |
| B.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 |
| C.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 D.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 B.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
|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聚集 | D.2008年威海市人口出生率为6.86‰ |
下图中甲表示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乙表示将处理后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的三种处理方式,一段时间后①、②、③的生长情况依次是
| A.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向A侧弯曲 |
| B.向A侧弯曲、直立生长、向A侧弯曲 |
| C.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 |
| D.向B侧弯曲、直立生长、向B侧弯曲 |
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情况下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
| A.个体差异最小的 | B.个体差异最大的 |
| C.个体差异最少的 | D.个体差异最多的 |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单位:102Kj/m2/年),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下列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同化固定的能量 |
体内贮存的能量 |
呼吸消耗的能量 |
|
| 甲 |
15.9 |
2.8 |
13.1 |
| 乙 |
870.7 |
369.4 |
501.3 |
| 丙 |
0.9 |
0.3 |
0.6 |
| 丁 |
141.0 |
61.9 |
79.1 |
| 戊 |
211.5 |
20.1 |
191.4 |
| A.丁为肉食性动物 |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 |
| 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 D.戊是丁的前一个营养级 |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
| B.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
| C.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
|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