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
A.按劳分配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B.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够创造商品价值 |
C.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
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 |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 B.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
C.存在决定思维 |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
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了粗放型经营的不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十二五”规划更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点任务。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哲学是给人智慧的科学 |
B.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
C.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
D.哲学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
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一起讨论什么是“美德”。美诺讲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老人和青年人的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回答。由此可见,哲学的特点是
A.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
B.哲学是现成的知识,可以随意接受和套用 |
C.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D.哲学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特定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对生活与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
B.哲学源于实践活动 |
C.哲学是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
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螺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螺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是啊,人会思考,动物会思考吗?什么叫思考?为什么说动物不会思考?这些起初不显眼的问题,一旦认真起来,大有文章可做,有一门“精神哲学”专门讨论这些问题。这说明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
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 |
C.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
D.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