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七项重大成果,13C、15N应用于考古研究名列第七。下列对13C、15N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3C与15N互为同位素
B.13C、15N原子中质子数不等,中子数相等
C.13C与15N的质量比约为13:15
D.13C与12C、14N与15N的化学性质不同,因而才有可用于考古研究的特殊用途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A |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 溶液和CuSO4溶液 |
均有固体析出 |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
| B |
向溶液X 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溶液X 中一定含有SO42- |
| C |
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 |
出现白色沉淀 |
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
| D |
向浓度均为0. 1 mol·L-1 NaCl 和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
出现黄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已知16S、34Se位于同一主族,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热稳定性:H2Se> H2S> HCl | B.原子半径:Se>P>Si |
| C.酸性:H3PO4>H2SO4>H2SeO4 | D.还原性:Se2->Br->Cl- |
已知:2Zn(s)+O2(g)="==2ZnO(s)" ΔH=-701.0 kJ·mol-1
2Hg(l)+O2(g)="==2HgO(s)" ΔH=-181.6 kJ·mol-1
则反应Zn(s)+ HgO(s)===ZnO(s)+ Hg(l)的ΔH为()
| A.+519.4 kJ·mol-1 | B.+259.7 kJ·mol-1 |
| C.-259.7 kJ·mol-1 | D.-519.4 kJ·mol-1 |
下述实验操作没有错误的是( )
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
|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
| 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
|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