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
20 |
30 |
40 |
50 |
60 |
影子长度L/cm |
30 |
15 |
10 |
7.5 |
6 |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看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
(1)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这样做的目的是研究 .
(2)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 .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A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观察纸板B上能不能看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
(4)将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B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光在反射时,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 .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为 cm,像的大小比物 .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左右移动光屏均接收不到像,接着应该( )
A.上下移动光屏去接收
B.将光屏放到凸透镜左侧去接收
C.取走光屏,直接通过凸透镜观察.
小张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小张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 .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 (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 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或“实”)
小凡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温度/℃ |
82 |
86 |
90 |
98 |
98 |
98 |
98 |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2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3)由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
小明和小华同学为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两个烧瓶甲、乙中盛有质量、初温相等的煤油,其中R1<R2。
(1)R1与R2采用串联的连接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控制通电时间、 相等。
(2)在相同时间内,可通过观察 来比较电流通过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多少。
(3)在通电时间相同时,两烧瓶内煤油上升较高的是 瓶。由此可知,在通电时间相同,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 。
(4)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滑片,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其读数为 A,若R1=10Ω,则1min内电流通过R1所产生的热量是 J。
(5)小华想改装实验装置用来“测量煤油的比热容大小”,则他们应将烧瓶甲中煤油换成与其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水,并将电热丝R1换成与R2阻值相等的电热丝。测量时,水和煤油的初温均为t0,通电一段时间后,水和煤油的末温分别为t水、t煤油,请写出煤油比热容的表达式:c煤油=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