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人 重在其神
张 真
说起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有说,企业是赚钱的机器。有说,企业是员工的“家园”;有说,企业是员工的“平台”。有说,企业是经济实体;有说,企业是小小社会。
依我之见,企业恰如人。
企业如人,其形相似:人有貌别,企有行别;人有性别,企有品别;人有高矮,企有大小;人有胖瘦,企有盈亏。
更重要的,企业如人,其神相近:人有高下,企有优劣;人有善恶,企有好坏。人的高下善恶,在荀子的笔下曾被描述为“四种人”,曰:“国宝”、“国器”、“国用”、“国妖”。这“四种人”,也恰如四种企业:
一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式企业。这样的企业,言必信,行必果,始终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至上、至大的位置。企业凝聚力强:近悦远来;产品辐射力大:内外闻名;利税贡献力高:遥跑前列,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二是“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国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干得比说得好,往往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不求“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网上有论,电视有影”,只求产品过得硬,企业日子好,员工幸福感强,能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能为国家多提供财政收入,是国家经济的坚实基础。
三是“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国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上懂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提供咨询、法律等服务,解人之困,帮人之难,助人之力,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危难中得到帮助,从而开始新生活,创造新业绩,是国家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四是“口言善,身行恶”的“国妖”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外表是“糖衣”,实际是“炮弹”。为了一己一企之利益,不惜牺牲大众消费者之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谋财害人:把假品当真品、把毒品当营养品,诸如树胶变蜂胶、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就是这类企业的“代表作”。
企业如人,人有思维。思维的动力在于人的本性中有一种“人往高处走”的“基因”。往高处走,就要依据规律,科学发展。科学,是一门学问。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
《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句名言:“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企业如人,就要如人一样,生,要有一种精神:重文化、重品位、重境界;托,要有一种形体:重产品、重品牌、重名牌。毕竟,企业之“ ”需“ ”为基;企业之“ ”需“ ”而立。
——选自2011年 第四期《新湘评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几个分论点?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选词填空。
备选词语:形 神
企业之“ ”需“ ”为基;企业之“ ”需“ ”而立。.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分析其论证作用。
.“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中“难”能换为“不能”吗?为什么?
阅读《背影》的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⑵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 ⑶莫不私王_______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它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 | B.吾妻之美我者 | C.皆以美于徐公 | D.君美甚 |
翻译下列句子
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分)
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文章结尾指出“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作者以夸张的一笔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两角钱
①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②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③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④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⑤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⑥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⑦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⑧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⑨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⑩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文章第④段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的微妙心理,请认真揣摩,用第一人称写出来。(4分)
请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但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结合全文谈一谈。 (5分)
足球也能发电
①2012年欧洲杯大幕落下之际,正是发电足球在南非的学校操场上腾空而起之时。课余时间尽兴踢足球,天黑了抱着足球点灯看书。这并非天方夜详,而是一些非洲少年的现实生活。他们踢的那个足球并非是传说中的阿拉丁神灯,而是美国几名大学生发明的可以发电的足球。
②发电足球的发明者是美国哈佛大学4名女生,她们认为这项发明可以帮助偏僻地区的人们在夜晚照明。目前,利用运动的能量发电的发明越来越多,其基本原理都是差不多的,就是把运动时的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当杰西卡·马修斯提出足球发电的设想后,她的3名好友也十分赞同。大家一起查找资料,并利用零花钱购买一些材料在业余时间进行研制。
③女生们利用感应线圈发电技术,把金属线圈、磁铁和蓄电池安装在足球内。当足球无论是在脚下滚动还是腾空飞行时,线圈都会在球中不停地转动发电,所产生的电能被储存在蓄电池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让发电机正常工作,要合理安排发电线圈与磁铁的位置,并让发电装置无论足球怎么剧烈运动都不会脱落而乱晃。这花费了女生们不少心思,才让发电线圈固定在一个合适的角度上。
④这款足球由12块六边形的弹性泡沫面板组成,耐用性强,95%的材料都能回收重复利用,且防水防潮,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照样发电。在足球的表面有一个隐形的插座,类似于耳机接口。这个插座安装在一个哑铃形揭盖下,可以为LED灯、手机、MP3 等小电器提供电能。
⑤目前,这款足球已经在南非一些学校进行了实验,效果还不错。一群少年按照通常的方法玩了半个小时足球,结果让一盏10瓦的LED灯亮了 3小时。可见,学生们下午的足球运动完全可以为晚上的学习提供照明。由于安装在足球内的发电装置很轻,额外增加的质量约为150克,不会影响正常的足球运动.少年们拿到这款足球后只是注意到隐藏在一块皮面上的插座,没有感觉它比其他球重,玩起来感觉也和其他球没有什么差异。
⑥哈佛女生的足球发电创意甚至引起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关注,他评价说:“面对电力资源紧缺的问題,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解决办法,它能给缺电地区的人们带来电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实,发电足球除了能给缺电地区送去光明外,也是户外活动和野外探险的好工具,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之后,夜晚的帐蓬就可以靠它照明了。(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2年第09期)下列对选文第②、③、④段的主要内容概况正确的是()
A.第②段:基本原理。第③段:研制发电足球。第④段:发电足球的构成。 |
B.第②段:提出设想。第③段:研制发电足球。第④段:发电足球的构成。 |
C.第②段:基本原理。第③段:研制发电足球。第④段:发电足球的构成及性能。 |
D.第②段:提出设想。第③段:研制发电足球。第④段:发电足球的构成及性能。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利用运动的能量发电的基本原理都是把运动时的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 |
B.合理安排发电线圈与磁铁的位置并让发电线圈固定在一个合适的角度操作起来很难。 |
C.发电足球除了能给缺电地区送去光明,也是户外活动和野外探险的好工具。 |
D.这种面对电力资源紧缺的问题,另辟蹊径的解决办法,启发我们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有服务社会的意识。 |
“知识就是力量”,请根据文意,设想一下如何制作能发电的篮球。
最后一趟生意
吉姆·拉蒙特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 。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他按下了按钮。(选自《全球最佳短篇小说》,略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小说结尾出租车司机与占领军人同归于尽,文中对这一结局有多处暗示,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简要说明。
文章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出租车司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故事情节解析。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写一个出租车司机做最后一趟生意的故事。 |
B.“他笑了笑”,这里的笑,是司机为掩饰自己内心强烈的仇恨的笑,正是因为主人公有笑作为掩盖,才使外国士兵产生了麻痹,与主人公友善的聊天,最终使主人公自杀式袭击成功。 |
C.文章以“最后一趟生意”为题,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 |
D.“外国士兵”在他国国土上搞“解放”,有侵略嫌疑;人民因“解放”而生活痛苦,家破人亡,这具有反人民性质。可见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