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 D.贵民轻君是实施的途径 |
国民党抗日名将戴安澜(海鸥将军)1942年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殉国,年仅38岁。当时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赋诗《五律·海鸥将军千古》纪念。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史实的解读错误的是
A.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
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D.缅甸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的组成部分 |
孙中山曾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面对后来“帝制自为”的情况,孙中山的表现是
A.成立同盟会,明确革命纲领 | B.颁布《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
C.组织护国运动,捍卫民主共和制度 | D.实行国共合作,顺应时代潮流 |
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对上述史实的分析,错误的是
A.设厂地址拥有最早开埠通商的有利条件 |
B.美国的标准化生产为产品在中国加工提供了可能 |
C.成为近代企业的途径是手工工场采用了机器生产 |
D.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此,林则徐采取的行动主要是
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
B.撰写《海国图志》和《华事夷言》等著作 |
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
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 |
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后庭花” |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