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含I—浓度很小的碘化物溶液时,利用倍增反应进行化学放大,以求出原溶液中的碘离子的浓度。主要步骤如下:(设放大前后溶液体积相等)
①在近中性溶液中,用溴将试样中I—氧化成IO3—,将过量的溴除去。
②再加入过量的KI,在酸性条件下,使IO3—完全转化成I2。
③将②中生成的碘完全萃取后,用肼将其还原为I—,离子方程式为:
N2H4+2I2 ="==" 4 I—+N2+4H+
④将生成的I—反萃取到水层后用①法处理。
⑤将④得到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KI溶液,并用硫酸酸化。
⑥将⑤反应后的溶液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化学方程式为:
2 Na2S2O3 +I2 ="==" Na2S4O6+2NaI
经过上述放大后,溶液中I—浓度为原溶液中I—浓度的( )
A.6倍 | B.8倍 | C.18倍 | D.36倍 |
下列有关反应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已知2H2(g)+O2(g)="==" 2H2O(g) ΔH=-483.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H=-241.8 kJ·mol-1
②由单质A转化为单质B是一个吸热过程,由此可知单质B比单质A稳定
③X(g)+Y(g)Z(g)+W(s) ΔH>0,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ΔH增大
④已知:
共价键 |
C—C |
C===C |
C—H |
H—H |
键能/(kJ·mol-1) |
348 |
610 |
413 |
436 |
上表数据可以计算出的焓变
⑤根据盖斯定律,推知在相同条件下,金刚石或石墨燃烧生成1 mol CO2固体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⑥25℃,101 kPa时,1 mol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④⑤ D.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②同位素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③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⑤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质量数
⑥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A.②③⑤⑥ | B.①②④⑤ | C.①②⑤⑥ | D.③④⑤⑥ |
下列有关反应能量变化图像的判断错误的是
A.I可表示需加热的放热反应 | B.Ⅱ可表示需加热的放热反应 |
C.Ⅲ可表示爆炸反应 | D.Ⅳ可表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
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有关数据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元素代号 |
X |
Y |
Z |
W |
原子半径/pm |
66 |
70 |
143 |
160 |
主要化合价 |
-2 |
+5、+3、-3 |
+3 |
+2 |
A.W和Y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
B.一定条件下,X单质可以将Y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C.Z的最高价氧化物能溶于氨水
D.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于 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
如右图所示,将铁棒和石墨棒插入盛有饱和NaCl溶液的U型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K1闭合,铁棒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
B.K1闭合,石墨棒周围溶液pH逐渐降低 |
C.K2闭合,铁棒不会被腐蚀,属于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
D.K2闭合,电路中通过0.4NA个电子时,两极共产生4.48L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