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中①②③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图乙中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和神经细胞一样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①方式中,若靶腺为甲状腺,则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 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甲状腺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是图甲中的 (填标号)方式。
(2)与图甲中A处兴奋传递相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方向的特点是 。
(3)图乙中神经元①受到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首先进入 ,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神经元②膜外 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4)若给图乙中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若在图乙中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5)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 ,产生的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
右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 A 、B 代表激素名称,请回答:
( l )甲和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分别是,激素 B 的名称是。
( 2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填编号)。
( 3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激素调节的作用途径是
右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所画人体反射弧有1、2、3、4、5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能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 ]中填图中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内外电位表现为,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_________(填结构名称)来传递的,而且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________。
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
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④代表血糖随尿液排出,此人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________。
(3)维持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图示是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序号包括:。
(2)图中④是由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3)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都磨出了水泡,泡破后,流出的浅黄色液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
(4)当A和B中的渗透压过高时,
引起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促进体内激素释放。
种群特征中研究较多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最造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常被用作生物实验的材料。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一定营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Ⅰ: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
步骤Ⅱ: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步骤Ⅲ: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
步骤Ⅳ: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步骤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及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在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前,往往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在取样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那么在用显微镜计数前,应对所取的样品进行怎样处理?
(3)某小组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
B.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
C.第5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
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大约为1100左右 |
(4)某同学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下表。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毫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5)该小组同学对该课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酵母菌原液/mL |
培养温度(℃) |
A1、A2、A3 |
10 |
0.1 |
15 |
B1、B2、B3 |
10 |
0.1 |
10 |
C1、C2、C3 |
10 |
0.1 |
5 |
该小组探究的课题是。
该对照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